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年第10卷第10期

《黄帝内经·素问》流变小史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流传演变《黄帝内经》之名始见于西汉(公元前206&mdash。公元23年)成帝·。刘骜(公元前32&mdash。...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流传演变

  《黄帝内经》之名始见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成帝·刘骜(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代,由光禄大夫刘向及其子侍中俸车都尉刘歆共同编撰完成的《七略》中,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虽然《七略》早已散佚,但其内容保存在东汉(公元25~220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内经》其权威性犹如孔孟之书于儒家,老子《道德经》于道家,堪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历代均被奉为圭臬。《素问》之名首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他在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1《黄帝内经·素问》的作者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辞海》)另一说黄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至春秋时代又称之为“华族”,也就是汉朝以后的“汉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此有的学者为了体现学有根本,将著作冠以“黄帝”之名以取重,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由此可见,《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黄帝”所著,他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医家的论著汇编。

  2《黄帝内经·素问》的成书年代

  虽然《黄帝内经》见于西汉时代,实际上西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并无整部保存下来的例子,后世所见者均是东汉之书。前人对于《黄帝内经·素问》成书时代的辨析,首在指出其非三坟旧典,成书当在战国诸子峰起之时。其后因见书中有“黔首”、“正月太阳寅”等秦(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时期方才出现的事物,以及“中正之官”这种东汉末年、三国曹魏(公元220—265年)始出的官职名称,及“上角、大角、左角、釱角、判角”这种汉朝时出现的音律名称,由此判定其成书年代下限当为东汉。北宋(公元960—1127年)林亿又云:“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

  ”3《黄帝内经·素问》的释义“经”的含义

  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云为“常也、法也、径也”,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黄帝内经》的“内”,是于“外”相对而言的,如《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医经”七家中就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素问”的含义,历代医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其一,南北朝(又称六朝,公元420—581年)齐·梁间人·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其二,北宋林亿云:“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其三,明(公元1368—1644年)·马莳《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平素问答之书”。同朝代人张介宾亦持此说,他在《类经》中云:“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近现代医家中比较中肯的解释有二,其一,许半农《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说:“余以为<素问>者,为秦汉方士伪托黄帝与岐伯等平素问答医学之书也。”其二,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云:“<素问>就是‘问道’,犹<天问>即<问天>;<太素>就是‘大道’,别无深义。

  ”4《黄帝内经·素问》的版本演变

  《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但大约在魏、二晋(公元265—420年)之际亡佚了一卷,阙失第七卷,至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时期并阙《刺法论》和《本病论》两篇。齐·梁间人·全元起是已知最早完整注解《素问》的医家,全氏《素问》注本即缺第七卷,该注本北宋时尚存,后亦亡佚。全氏注本的祖本是《素问》九卷本,至唐·代宗李豫(公元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道号启玄子的王冰,鉴于《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而“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历时十二年,在全氏注本基础上,连同其“旧藏之卷,先师秘本”,对《黄帝内经·素问》篇卷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编排,对内容进行全面注释,将《素问》九卷八十一篇改编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刺法论》和《本病论》仅存篇目,无内容,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这七篇“大论”系王冰据其“旧藏之卷,先师秘本”增入充作《素问》原属亡佚的第七卷,宋人考证疑系古医籍《阴阳大论》被王冰增入《素问》并全文作注。至北宋·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3年在位)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高保衡、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林亿等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又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校正,其篇卷结构仍沿王氏之旧,改题书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本乃后世各种《素问》传本的根据。内容大致可概括为,第一、第二卷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第三卷为脉象,第四卷为治法,第五、第六卷为诊法,第七、第八卷为病机,第九至第十三卷为疾病,第十四至第十八卷为腧穴和针道,第十九至第二十二卷为七篇“大论”,主要涉及运气学说,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卷为治则和医德。现行流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即是由唐·王冰分合增删,大为次注,并经北宋·高保衡、林亿等承乏典校,正其缪讹而流传至今的。

  

作者: 叶礼春作者单位:314113 浙江嘉善,嘉善县大云镇卫生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