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9期

妊娠8个月子宫角部自发破裂1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1病历摘要患者,24岁,农民,主因“G1P0,停经8+个月,下腹疼痛4+h”于2006年6月28日23:00急诊入院。病人平素月经规律,LMP:2005年11月20日,EDC:2006年8月27日,停经40+天出现早孕反应,自孕4+个月起感胎动,半天前自觉胎动消失,4+h前突然出现下腹疼痛,初为阵发性胀痛不适,渐转为持续性剧痛,伴有心慌不适,无阴......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24岁,农民,主因“G1P0,停经8+个月,下腹疼痛4+h”于2006年6月28日23:00急诊入院。病人平素月经规律,LMP:2005年11月20日,EDC:2006年8月27日,停经40+天出现早孕反应,自孕4+个月起感胎动,半天前自觉胎动消失,4+h前突然出现下腹疼痛,初为阵发性胀痛不适,渐转为持续性剧痛,伴有心慌不适,无阴道流血,门诊以“胎盘早剥”急诊收入。孕期正规产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平素体健,一直在外打工,1周前回家待产。月经婚育史:143~5   302005.11.20,19岁非近亲结婚,G1P0,丈夫体健。家族史无特殊。否认手术外伤史。入院时查体:T 36.0℃,P 120次/min,R 24次/min,BP 60/30mmHg,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急性痛苦面容,神志清楚,精神差,强迫仰卧位,抬入病房,心率12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腹膨隆,被妊娠子宫占据,全腹压痛,反跳痛,移浊(+),双下肢不浮肿,病理征未引出。产科检查:宫口未开,阴道无血迹,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正常,宫底脐上4指,子宫轮廓尚清,压痛,宫高28cm,腹围85cm,胎方位及先露扪不清,未衔接,胎心音未闻及。辅查:血常规示:Hb 60g/L,RBC 1.85×1012/L,WBC 11.2×109/L,N 0.81,L 0.19。尿常规、血凝、血生化正常;B超示:肩右前,横位,BPD 7.8cm,FL 5.6cm,FI 4.0cm,未见胎心胎动,胎盘下缘完全覆盖子宫内口,于胎盘基底层与子宫肌壁间及胎盘实质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内可见少许点状强回声。

    入院诊断:(1)G1P031+4周宫内孕单死胎横位待产;(2)胎盘早剥并失血性休克;(3)完全性前置胎盘。

    入院后经快速输液、输血等抗休克、积极术前准备后,急诊行了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血凝块及不凝血约2000ml,子宫约8+个月孕大小,下段形成差,无血管怒张,子宫右侧角部有一长约10cm纵形破口伴活动性出血,浆膜层及肌层完全破裂,胎膜露于裂口。先清理腹腔血液,刺破胎膜,羊水Ⅲ0粪染,量约500ml,吸尽羊水,以肩右前位手取一死男婴,重1830g,手取胎盘,清理宫腔,用2-0薇乔连续扣锁缝合子宫角部破口并加固,子宫收缩可,检查双附件及子宫发育均正常,术后诊断:(1)G1P131+4周宫内孕单死胎肩右前已剖宫产一死男婴;(2)子宫右侧角部自发性完全性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术后恢复好,7天出院。

    2  讨论

    子宫破裂是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在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发生破裂,是产科极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母儿生命,多发生于梗阻性难产、高龄多产、子宫曾经手术或有过损伤、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子宫发育异常等,本例病人妊娠近8个月,无任何诱因,突发子宫角部自发性完全性破裂,临床罕见。

    作者单位:636400 四川平昌,平昌县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袁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