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5期中医中药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

来源:INTERNET
摘要: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这些探索虽在临床各科、中药方剂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却没有出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那种质的改变,甚至也难说取得较大的突破。进而思考: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特色前提下,能否真正将其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这些探索虽在临床各科、中药方剂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却没有出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那种质的改变,甚至也难说取得较大的突破。这令学者们困惑。进而思考: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特色前提下,能否真正将其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而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客观冷静地考察中医现代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既然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医,那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先将视野从路向纷争转向引发问题的核心———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如果不考虑这一问题,则路向之辩及现代化的标准等问题就失去了讨论的前提。

1 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从来就是很明确的事情,之所以需要强调它,就在于中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少是由于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将中医视为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或人文科学属性。因此对这一问题重申,从而使今后的实践少走弯路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医学(包括西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典意义上的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各方面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有精密的方法与工具,有精确的理论说明。同时,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以实用为最高目标,而是坚守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而医学实际上是着眼于实用性为主,其解释生命现象也有着必然性与多元性,因此,将医学实际仅是科学性技术。同时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物,探索有关物质的知识;而社会或人文科学则关注精神生命,诸如精神、意识、思想等。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那么以研究人为己任的医学就既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文科学,由此而决定了医学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中医学的这种双重性特征尤为明显,其哲学内涵及语言特征实际更具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学的特色往往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着文化医学的痕迹,而文化医学的基线是人文与科技的共轭。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中就应该容涵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等双重建构。若医学的这种二元价值和不同文化共生的理念得不到认同。那么保持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 值得商榷的“科学化”标准

关于中医“科学化”的现行标准实际上很值得商榷。首先是学术界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忽略了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包括还原科学和系统科学两大类。由于近现代史上还原科学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人们就下意识地以还原科学的准则作为衡量所有自然科学的标准,同样淡忘了自然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科学。实际上系统科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科学界业已开始正视到其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优势,新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科学正在逐步形成,以弥补还原科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不足。而医学研究的人体正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一般文献里面谈到的中医科学化的标准:“客观性(或曰预见性)、重复性、数学量化性。”实际上沿用的是还原科学的标准,其偏差在于:一没有考虑到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二是还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以还原科学准则代替所有科学的准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从而导致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多走弯路与岐路,具体表现就是惘顾中医自身的特征与学科性质,硬要削足适履地迁就这一标准。这一偏差的存在,是因为学术界不少人只将眼光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而缺乏高远眼光。立足点一错,所论就难以完全站住脚。

再往深论,中医除人文科学的内涵之外,不能否认的是其自然科学的属性比重应该更大,因此以上述科学标准作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借鉴标准之一,应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使中医在客观性、逻辑性与真理性上的自我提升有一个参考。但既然中医同时含有人文科学的特性,而评价人文科学的标准却宽松得多,如果中医现代化是在坚持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标准就不能成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而应根据中医的学科特征表现出适度的弹性,尤其是在数学量化性方面。精确性不等同于正确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医学的不少内容虽出于模糊的判断,但结果确是正确的。硬要将一些本来模糊的内涵精确化,其结果可能是更加模糊。同时这一标准的另一面是排斥了直觉、主观判断、感性知识、启示等一切使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即文化性)。假如以之作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则中医的文化特征优势将荡然无存。但不以之作为硬性标准,自然科学界的一些不明中医学科属性是难于承认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因此而产生,即各种变革既要适应中国文化的“地基”,但其成功与否又要以现代还原科学的标准来考量。特色,指的是卓然独立于其它体系之外的内蕴,其要点是“异”;标准,是公共的规范,其要点是“同”。狭义的自然科学标准与文化特征———同与异———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吗?既然医学从来就不是纯自然科学,那么“以科范医”就不值得思疑吗?

3 值得检讨的操作过程

由于在中医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将之归入自然科学,而套用了还原科学的衡量标准,使得操作上更多地依赖能较好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但分析还原的前提条件是整体中不存在交互作用,而要呈线性作用。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关系不可能完全呈线性而不相交互。人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下,其相应的微观变化应是全身状态与局部状态下微观指标的交互作用(非叠加性、均匀性及对称性),那么分析还原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有机体的关系时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严格来说也不完全适合于西医学的研究,更不用说以之处理关系复杂与模糊得多的中医学了;而且实验性的还原分析方法一向较擅长于与现代科学相匹配地从结构研究功能,现在却用之于在确定中医某项功能的前提下逆推其结构,反其道而行之,从界限不清的功能目标可以还原出与之对应的清晰结构吗?实在令人思疑。“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这句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是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却很少从科学方法上去检讨,大部分操作还是把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作为上法来研究中医。但对此法的检讨后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应取的上法不应是分析还原法,此法仅可借鉴。而鉴于物质再细分下去将带来更复杂的关系,西方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这颇类中医的重关系研究的特征,但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回归。同时,与中医研究方法相类的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系统式研究方法,虽未成熟,但已逐渐形成,这可能是中医现代化所应求的方法。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如果不以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为现代化诸多问题考虑的始发点,则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就会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操作上就会捉襟见肘,其结果只能是作些不中不西,似是而非的无用功。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理解中医学的杂合特性,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是一个研究它的前提,中医现代化需要豁达兼容的文化姿态及理性务实的学风。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作者: 潘毅 杨页君 2005-5-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