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7期其他

上田疗法之下肢法治疗小儿脑瘫25例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上田疗法之下肢法对下肢痉挛,姿势异常的脑瘫患儿可降低其肌张力,缓解痉挛,纠正尖足交叉、足外内翻等异常姿势。1一般资料25例患儿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诊断标准[1],其中痉挛型20例,手足徐动型5例,男18例,女7例,男女比例2。年龄3个月~7岁,3个月~1岁10例,1~3岁8例,3~5岁4例,5~7岁3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脑性瘫痪是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给患儿的生活、行动带来诸多不便。上田疗法之下肢法对下肢痉挛,姿势异常的脑瘫患儿可降低其肌张力,缓解痉挛,纠正尖足交叉、足外内翻等异常姿势。笔者自2002年6月~2003年7月,对25例脑瘫患儿应用下肢法,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儿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诊断标准 [1] ,其中痉挛型20例,手足徐动型5例,男18例,女7例,男女比例2.6:1。年龄3个月~7岁,3个月~1岁10例,1~3岁8例,3~5岁4例,5~7岁3例,除进行上田疗法之下肢法外,其余常规综合治疗。

1.2 临床表现与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下肢屈曲,内收内旋,肌张力高,尖足,剪刀步态,足内外翻,反射异常,伴智力语言听觉障碍,头颅CT异常64.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65.9%,痉挛型72%,手足徐动型28%。

1.3 方法 首先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左下肢时,以左单膝立位坐在患儿左下肢的外后方。首先轻度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右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托住患儿足跟,即右拇指贴在外踝中央部,右食指放在内踝中央部,左手以拇指和食指从侧面来保持足前部,以中指和无名指按住趾的末端。这样用双手将患儿的左跟骨向患儿左膝关节方向抬举,趾深度屈曲。此伸展相姿势保持3min。治疗右下肢时,改为右单膝立位,坐在患儿右下肢的外后方,左手托患儿的足跟,右手保持足前部,方法同治疗左下肢。

其次,踝关节背屈,然后再跖屈,反复15~20次,注意踝关节背屈时要与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同时进行,以不破坏足底弓为原则,足趾充分背屈,足关节内翻。

最后,使患儿踝关节跖屈,保持前述伸展相动作3min。

2 结果

25例患儿治疗2~3个月,每日2次,每次9min,一次治疗后肌肉紧张降低6~8h,延长3~4天,2~3个月后,80%的病例疗效明显。患儿下肢肌张力明显下降,股角增大,踝阵挛减轻,下肢关节活动域扩大,运动能力急剧提高,膝关节伸展,尖足交叉减轻,足内外翻均得到明显改善,平衡功能提高。

3 讨论

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并有智力障碍,听觉、语言、视觉等功能障碍 [2] 。上田疗法之下肢法根据Myklebus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网络理论,采用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的手法,抑制异常回路,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本组病例采用从消除手足和身体的过紧张为目的手法,去掉末梢过紧张,患儿尖足、交叉、足内外翻等异常姿势自然减轻或消除,促使患儿自然运动发育姿势出现,疗效显著,说明上田疗法之下肢法适用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上田疗法之下肢法,简单易学,能使肌肉过紧张降低,从而使运动功能快速提高,缓解肌肉过紧张后,自然促进运动发育,可在家中进行。但此疗法不是万能的,要结合患儿实际情况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与分型.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4.

2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4.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 

作者: 周晓华 刘蕾 房玉辉 2005-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