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0期中医中药

提高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和治疗

来源:INTERNET
摘要: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之生命危症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痹者,闭也,此因心胸阳气不足,痰饮水湿阴寒之邪得乘阳位,正邪相互搏击,胸阳失展,邪闭心胸引起。本病发作,以心痛、胸闷闭塞、短气、喘满、甚或痛彻肩背等为基本表现。1胸痹心痛的理论基础追溯仲师之......

点击显示 收起

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之生命危症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痹者,闭也,此因心胸阳气不足,痰饮水湿阴寒之邪得乘阳位,正邪相互搏击,胸阳失展,邪闭心胸引起。本病发作,以心痛、胸闷闭塞、短气、喘满、甚或痛彻肩背等为基本表现。

1 胸痹心痛的理论基础

追溯仲师之论,《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可以看出,仲师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故此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开创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辨治胸痹心痛的先河。这一理论对指导现代医学因某些心血管疾患,尤以冠心病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胸痹心痛的现代认识

随着医疗活动的深入发展,气结血瘀,阻滞心胸的主要病理,尤被后世医家所注重。当今在宣痹通阳的基础上,或行降气,活血化瘀,通络通窍诸法,亦不出《内经》“脉涩则心痛”之病机,正如《灵枢五邪》所说:“邪在心,则病心痛”。上述诸因,留滞心脉胸中是为实邪;然本病年迈者多,此必正气本虚,邪结日久所至。盖年迈体弱,五脏亏虚,脏损相干,心肾阴阳不足,正气日衰,或醇酒厚味,不慎养生,损伤脾胃,脏元早衰,最终渐使心脉浊精堆积,反为助长痰、瘀之贼邪,饮食厚味,聚湿生痰,痰浊内阻,心脉迟行,或七情内伤,则气血运行缓滞,心脉瘀积日渐加重,故阳损则气不煦之, 血不濡之,使正邪相激,正难御邪,胸阳被遏,心脉失通,阳气定难舒展,是故胸痹心痛卒然发作。尚若元阳过衰,则有心阳暴脱卒死之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证见“心胸剧痛,唇舌色紫,肢厥,脉微欲绝,出大汗”等。本虚者,多因心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双亏,机能衰弱而失调,乃至胸阳无力伸展,则为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即内所因。

3 讨论

本病症究其总的机制,无外乎“不通则痛”的理论,但不通的根本病机有在于本虚标实。就临床所见,有虚中夹实者,有实中夹虚者,论治时不仅要着眼一个“通”字,尚有重视补之治疗,必要时更要回阳固脱以救逆,因此,温阳、补气,养血调补肝肾之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亦是控制本病发作的重要环节。总之本病论治要体现扶正祛邪的原则,达到邪去勿伤正,扶正不滞邪的目的。同时又要体现“急则治标”的精神。实邪盛极转化为脱,或虚极致脱,急以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汤固本;实闭者急以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宣通开窍,待邪势已去,症状缓解时,辨证治疗,以治其本。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加减;痰浊痹阻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瘀血内阻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作者单位:300142天津解放军第254中心医院

作者: 罗卫东 2005-5-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