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4期病历报告

川崎病误诊为猩红热1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入院初步诊断为猩红热。45cm、0。38cm、0。37cm、0。...

点击显示 收起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4-1516-01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4岁。主因持续发热10天入院。患儿10天前开始发热,呈持续性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无寒战、抽搐,出汗较多。伴轻咳、鼻塞,偶有进食后呕吐,为胃内容物。起病后第三天开始出现口唇粘膜干燥、唇皲裂,病程中曾有一过性皮肤发红,散见斑丘疹。患儿起病以来大便稀软,2~3次/日,食欲差。患儿幼儿园同期有发热幼儿。体格检查:体温38.8℃,呼吸26次/min,脉搏124次/min,体重17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不振。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结膜无充血。口唇干燥,有皲裂结痂痕迹,杨梅舌,咽红,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20次/min,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双手、足无红斑及肿胀。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完检查:血常规:WBC21.8×10 9 /L,N84%,L16%,Hb112g/L,PLT426×10 9 /L。ESR104mm/h,ASO、CRP正常,肥达反应(-),肝、肾功能均正常,血培养(-)。胸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猩红热。入院后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细菌及退热等对症处理。入院后第四天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态好转,食量增加。复查血常规WBC22.3×10 9 /L,PLT482×10 9 /L,ESR118mm/h,临床上未引起充分注意。入院第七天准备出院时发现心前区闻及Ⅱ~Ⅲ级全收缩期杂音。做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右冠状动脉干及左旋支、左前降支内径分别为0.45cm、0.38cm、0.37cm、0.29cm,提示冠状血管扩张,临床诊断川崎病。给予阿斯匹林、潘生丁、丙种球蛋白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WBC8.16×10 9 /L,PLT265×10 9 /L,ESR18mm/h,心脏彩超复查,左、右冠状动脉干、左旋支,左前降支内径分别为0.38cm、0.30cm、0.29cm、0.26cm,较前明显改善,治疗情况进一步支持川崎病诊断。后随访1年,无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
   
  2 讨论

  目前川崎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来诊断。本例患儿早期只具有发热超过5天,口唇皲裂、杨梅舌,一过性皮肤发红,散见斑丘诊,不能构成川崎病的诊断。而患儿咽红,扁桃体肿大,杨梅舌、口唇皲裂、皮肤充血、发热、白细胞增高,符合猩红热的诊断。正因为临床上倾向于猩红热的诊断,而忽视了客观检查结果,以致思考不深入,观察不仔细,直到出院前才发现心脏杂音。从而贻误了川崎病的诊治。本例误诊提示在川崎病的诊断过程中,要重视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客观检查结果,尤其是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要仔细查体,及早做心脏彩超检查,以利于早期确诊。临床上确诊可从严,疑诊应放宽,以便及时诊治以改善预后。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张斌 2005-5-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