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5期中医中药

“臌胀”证治

来源:INTERNET
摘要:“臌胀”是四大难症之一,现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治疗颇为棘手。1脾虚气滞型腹胀不舒,时有疼痛,面色萎黄,纳差,食后作胀,嗳气则舒,尿少、畏寒、舌淡略胖,苔薄微紫,脉细弦。病案举例:患者,男,41岁,于2000年6月以脘腹胀满伴乏力1月入院。5年前曾患“乙肝”,入院时症见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纳呆、进食后脘腹......

点击显示 收起

    “臌胀”是四大难症之一,现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治疗颇为棘手。临床上,将其归纳为四个证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典型病例浅析之。

    1 临床分型和治疗

    1.1 脾虚气滞型 腹胀不舒,时有疼痛,面色萎黄,纳差,食后作胀,嗳气则舒,尿少、畏寒、舌淡略胖,苔薄微紫,脉细弦。治宜健脾行气利水,方用参苓白术散和五苓散加减。病案举例:患者,男,41岁,于2000年6月以脘腹胀满伴乏力1月入院。5年前曾患“乙肝”,入院时症见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纳呆、进食后脘腹胀满加重,嗳气稍舒。体检“身目无黄染,颈部可见“蜘蛛痣”2枚,腹部膨隆,腹水征(+),肝右肋下2cm,脾肋下3cm,双下肢微肿,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肝功能:AST72.0U/L,ALT44.0U/L,总胆红素27.4μmol/L,A/G0.88,HBsAg(+)。B超示:肝硬化伴腹水、脾大。腹水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据症而析为脾虚气滞,水湿内阻;治以健脾理气利水;药用:党生15g,炒白术10g,云苓15g,木香6g(后下),柴胡7g,大腹皮15g,猪苓12g,泽泻15g,车前子15g,大枣5枚。服上方5剂后,尿量增多,腹胀减轻,纳食增加。以上方加减治疗1月,其腹胀消失,纳食尚好,二便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A/G1.70,B超复查示:肝硬化、腹水消失。出院后以益气健脾、活血软坚药继续调治到6个月后停药,至今病情稳定,已恢复正常工作。


    1.2 脾肾阳虚 腹大胀满,形寒肢冷,神倦懒言,纳差,便溏、尿少而清,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以温阳化水,方用实脾饮或真武汤加减。病案举例:患者,男,71岁,2002年2月因“肝硬化腹水,肝癌待排”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患者诉腹胀两月余,伴纳少乏力,懒言怕冷,便溏,溲少色清,下肢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沉。检查肝功能示:AST59.0U/L,ALT68.2U/L,总胆红素正常,G0.92,甲胎蛋白阴性,腹水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B超示:肝硬化伴腹水,肝癌?CT检查示:(1)肝硬化伴腹水;(2)肝脏复发性小囊肿。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水邪内阻,治以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制附片10g(先煎),干姜6g,赤白芍各15g,白术10g,云苓15g,车前子15g,大腹皮12g,泽泻15g,巴戟天10g,大枣5枚,甘草7g。药进7剂后尿量增加,遂守上方减附片加黄芪15g,党参10g,神曲15g,治疗47天,其腹水消失,纳食增加,乏力及怕冷亦无。复查肝功能正常。A/G2.2,B超复查示:结节性肝硬化,腹水消失。追踪观察至今,未再出现腹水。

    1.3 气阴两虚型 腹胀尿少,倦怠乏力,纳差,手足心热,口干咽燥,下肢水肿,舌红少苔或剥红,脉细软无力。治以益气养阴利水,方用四君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病案举例:患者,女,45岁,患者2002年8月以脘腹胀痛1月余入院。有肝病史约10年。入院时症见面色萎黄,乏力,纳差,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颈面部可见蜘蛛痣,腹部膨隆。脉络暴露,肝右肋下2cm,脾肋下5cm,腹水征(+),双下肢水肿(+),B超示:慢性弥漫性肝病,肝硬化腹水,脾脏大。肝功能异常,A/G0.62,中医辨证为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利尿。方药:太子参15g,白术10g,云苓15g,猪苓12g,熟地12g,枣皮10g,枸杞12g,山药15g,泽泻15g,白矛根30g,赤白芍各12g,甘草7g。西药给予安体舒通片20mg,每日3次口服治疗1周停用此药。静滴肝太乐,输白蛋白10g,治疗24天后腹胀痛及五心烦热均缓解,纳食增加,精神好,二便正常,复查肝功能示正常,A/G1.0,因家庭困难要求出院。出院后随诊,给益气养阴,活血软坚药调治约3月后停药。2003年5月中旬复查肝功能正常,A/G1.2,B超示:未见腹水,脾大3cm,较入院时缩小。

    1.4 湿热蕴结型 腹部胀满,口苦不欲饮,胸闷纳少,皮肤发黄,尿少而赤,大便干溏互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病案举例:患者,男,38岁,于2001年5月以腹胀,便血半月入院,89年患“乙肝”,症见腹胀痛,口干苦不欲饮,纳呆,尿少而赤,大便色黑质稀,日行2次;检查体型瘦弱,面目黄染,腹部膨隆,脉络暴露,肝右肋下2cm,脾大6cm,腹水征(+),双下肢微肿,舌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肝功能示:AST120U/L,ALT108U/L,总胆红素62.4μmol/L,HBsAg阳性,A/G0.82,甲胎蛋白阴性;血常规示中度贫血;B超示:肝硬化伴腹水,脾增大。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水湿内停。治以清热利湿。方药:茵陈40g(后下),云苓15g,赤小豆30g,陈胡芦12g,白茅根30g,大腹皮12g,枳实10g,地榆炭15g,半枝莲30g,服药19剂后尿量明显增加,黄疸渐退,便血消失。中药易为归芍六君汤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约46天后腹水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纳睡尚好,病情稳定出院。

    2 体会

  臌胀一证多因情志不遂,湿热蕴结,劳倦食伤,触感疫水等因素而伤及肝、脾、肾,出现三脏功能彼此失调,以至气、血、水相互交织而引起。此证虚实夹杂,病史长,病情重。因此,临证时当整体辨治与分析,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证型,治疗时相应采用健脾疏肝、温养脾肾、益气滋阴、清利湿热、利水行气,取得了一定疗效。本症一个难点就是腹水问题,所以任何时候当以治水消胀为先,然水停三焦,根在于气滞血瘀,单治水而水未必能去,即使有所消退亦必复起如初,因此通调水道必兼行气活血。腹水消退后扶正固本,健脾以筑堤防,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再发腹水。

    作者单位:443300湖北省宜都市中医院

作者: 朱贤文 2005-5-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