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6期论著

面瘫面神经超兴奋性的临床意义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面瘫初期面神经呈现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100名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作为正常范围,并对690例面瘫患者进行同样测试,并求出阈值差值。用正态分布法求出阈值差值的正常范围,组间t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正常范围为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面瘫初期面神经呈现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方法 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100名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作为正常范围,并对690例面瘫患者进行同样测试,并求出阈值差值。用正态分布法求出阈值差值的正常范围,组间t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正常范围为1.72~-1.57mA,67例阈值差值超过-1.57mA为超兴奋性组,与非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天数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呈超兴奋性的患侧面神经属生理性传导阻滞的自然治愈群。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overexcitability of facial nerve in facial paralysis 

    Chen Ling,Wei Hongquan,Yu He,et al.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gyang,Shenyang,Liaoning110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acial nerve overexcitability at the beginning of facial paralysis.Methods Facial nerve excitability threshold of both sides of100normal people and690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was assayed,and the threshold difference was determined.Normal distribu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figure out the normal range of threshold difference.T-Test among groups was chosen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normal range of facial nerve excitability threshold was1.72~-1.57mA.Overexcitability group included67cases whose threshold differences were over-1.57mA.Obvious difference of clinical curative days between it and non-overexcitability group was observed.Conclusion Facial nerve of the sick side presenting overexcitability belongs to the natural curative group of physiological conduction block.Key words facial nerve facial paralysis overexcitability 


    面瘫通常患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比健侧升高,但在发病初期一部分患者出现患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比健侧低的现象,称之为超兴奋性。本文重点探讨面瘫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国人面神经兴奋性正常阈值测定

    1.1.1 面神经兴奋性正常阈值差值的重复性测试 应用日本SEM-4201型神经兴奋性测试仪,通过双极表面刺激电极进行测试。电极中心间距离1.5cm,将刺激电极置于耳垂下面神经出茎乳孔处,用0.1~1.0ms间隔方形脉冲电刺激面神经干,渐次增强电流,将引起面肌挛缩的最小电流值作为面神经兴奋性阈值。判断面肌功能正常,既往无面瘫史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5~60岁。隔日测量1次,共3次,并分别算出每次左侧减右侧的阈值差值。测量的第1次差值减第2次差值(A1);第1次差值减第3次差值(A2);第2次差值减第3次差值(A3)。


    1.1.2 面神经兴奋性正常阈值差值的范围 测量100例面肌功能正常者,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15~66岁。统计学处理:用正态分布法(s=5%)求出左、右侧阈值差值的范围。

    1.2 病例 面神经兴奋性阈值测定。

    1.2.1 一般资料 选择面瘫发病2周之内者690例,其中Bell瘫454例,Hunt综合征71例,颅骨外伤性面瘫165例。

    1.2.2 方法 面神经兴奋性阈值测试:同国人面神经兴奋性阈值测试方法。先行健侧测试,后行患侧测试,算出患侧阈值减健侧阈值的差值。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ˉ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面神经兴奋性正常阈值 差值的重复性A1和A2、A1和A3、A2和A3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重复性良好,这种检验方法的可信性大。

    2.2 面神经兴奋性正常阈值差值范围 正常阈值差值范围为1.72~-1.57mA。如果患侧阈值减健侧阈值的差值超过上述测定结果的最低下限值(-1.57mA)为超兴奋性,在1.72~1.57mA范围内为正常兴奋性,大于1.72mA为低兴奋性。  


    2.3 面瘫者面神经兴奋性阈值差值测试结果 呈超兴奋性者53例,所有病例全部为轻度面瘫,占失神经支配阴性(-)(May氏失神经支配4段判断标准法 [1]  )159例中的33.3%。另外失神经支配(-)106例为非超兴奋性者占66.7%。其他531例为失神经支配(Ⅰ°~Ⅲ°),为中、重度面瘫。超兴奋性病例组临床治愈(面肌功能恢复到90%)平均需要23.1d,非超兴奋性病例组临床治愈平均需要44.2d,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797,P<0.01)。

    3 讨论

    临床证实面瘫初期一些病例表现为患侧比健侧的面神经兴奋性阈值低的超兴奋性现象,对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及产生原因作如下讨论。 任重 [2]  曾报道过发病初期由于患侧面神经因一过性超兴奋性出现面肌大振幅动作电位的现象。本文从面神经兴奋性的反应阈值方面进一步证实超兴奋性现象。结果表现超兴奋性组病例全部是失神经支配(-)、轻度面瘫,并比非超兴奋性组预后良好,提示面瘫初期如果患侧面神经呈现超兴奋性,属于不伴有神经变性的神经生理性传导阻滞者,表现为不完全面神经麻痹的轻度面瘫,短期的面肌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即预后良好。超兴奋性病例是自然治愈群,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疗。而非超兴奋性组中的一些病例,2~3周后发展成失神经支配Ⅰ°或Ⅱ°,预后稍差,需行药物及物理疗法治疗。

    任重 [2]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呈现大振幅动作电位超兴奋性豚鼠面神经的病理改变,只见神经纤维髓鞘板层间有部分分离现象,而轴突无改变。由于板层开离破坏了髓鞘的电绝缘性,使电阻降低。同时增加了离子通道通透性,使轴突流内的离子动态发生了变化,推测可能是促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离子浓度暂时性增加,而引起超兴奋性的现象。通常为了保持横纹肌的肌紧张,运动终板有微小运动终板电流在不断消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是在神经传导阻滞状态,运动终板功能麻痹,而轴突正常,在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大量贮留。在这种状态下,神经纤维正常接受电刺激,比通常状态大量的乙酰胆碱完全释放出来,引起超兴奋性现 象,即呈现低兴奋阈值、大振幅动作电位的超兴奋性。但是这不是正常神经生理现象,而仍然是神经病理性改变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现象是暂时性的,一段时间后面神经兴奋性阈值上升,超过健侧的阈值。

    用脉冲宽度1ms的电流刺激面神经干,对肌肉的直接刺激太短暂,因而观察到的肌肉收缩都是神经本身受兴奋所引起的,是电神经兴奋性。本文结果表明:发病初期由于面神经暂时性超兴奋,出现低于健侧的电兴奋性阈值。阈值只能说明面神经总体的应激机能,而不能提示具有活动性神经细胞轴突的数量。虽然面神经呈现超兴奋性,但仍表现面肌瘫痪,这是由于活动性神经细胞轴突的数量减少或轴突功能减弱所致。临床上观察,面神经电兴奋性的恢复很缓慢,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些病例面肌功能已恢复到临床治愈,但其面神经兴奋性永远也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对复发性麻痹的病例在解说神经兴奋性的结果时需要很谨慎。另外说明神经兴奋性阈值,只是神经对电流刺激的反激反应,而不能完全表达面肌功能程度。

    参考文献

    1 May M.Facial paralysis,peripheral type:a proposed method of reportˉing,emphasis on diagnosis and prognosis,as well as electrical and chorda tympani nerve testing.Laryngoscope,1970,80:331-338.

    2 任重,八木拓.颞骨内面神经麻痹患侧面肌大振幅动作电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7,22(2):74-76. 

    作者单位:110023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110001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陈 玲 魏宏权 于 何任 重 2005-5-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