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0期中医中药

中药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笔者自2001~2003年采用中药口服配合手法治疗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表现为颈肩部不适,眩晕,心烦欲呕或并视物模糊,头痛或偏头痛,上肢麻木。均通过辅检认真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均有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X片,结果颈椎增生19例。24例行颈椎CT扫描,显示8例颈椎间盘膨出,5例颈椎间盘突出......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2001~2003年采用中药口服配合手法治疗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2例,男17例,女15例;其中26~40岁11例,41~60岁18例,61岁以上3例;病程3个月~1年9例,1~5年14例,6~10年6例,10年以上3例。临床表现为颈肩部不适,眩晕,心烦欲呕或并视物模糊,头痛或偏头痛,上肢麻木。均通过辅检认真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均有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X片,结果颈椎增生19例。24例行颈椎CT扫描,显示8例颈椎间盘膨出,5例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3例,其中7例颈生理屈度变直,4例颈椎侧弯。
  
  1.2 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药物组成为红花10g,丹参12g,白芷10g,葛根30g,姜半夏10g,延胡15g,全虫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30g,甘草10g,天麻10g。上肢麻木加桑枝15g,姜黄10g;视物模糊加杭菊10g;心悸失眠者加远志10g,五味子9g,每日1剂,加水中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10天一个疗程。(2)推拿治疗:用拿法、揉法、捏法、滚法、擦法、点法、摩法、按法、扳法、提法、弹拔法。先用轻柔舒缓手法缓解颈肩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然后用弹拔理筋法、提法、扳法、以疏筋活络,祛瘀止痛;接着患者取仰卧位,用点法、按法、揉法、擦法施术于头顶、两侧及额部以醒头明目,活血祛瘀止痛。治疗穴位有风池、肩井、秉风、天宗、印堂、太阳、上星、率谷、翳风、百会,每日一次,10天1个疗程。
   
  2 疗效判定与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大部分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
    
  2.2 结果 本组32例,均于1个疗程结束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显效率84.3%,总有效率93.8%,无效率6.2%,详情见表1。

  表1 本组疗效结果一览表(略)

  3 讨论

  颈椎病属传统医学“项强”、“眩晕”、“痹证”等证,其中慢性劳损及颈椎退行性变是主要因素,椎间盘椎体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变,使椎间盘变扁,椎间隙狭窄,横突间距离缩短,从而产生骨赘或椎间盘破裂脱出等,这些改变均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以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管腔狭窄乃至闭塞,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最常见的是眩晕、头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笔者认为本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风痰上扰,故治宜用化痰熄风、活血祛瘀之法,方以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半夏燥湿化痰,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红花、丹参、川芎、当归活血祛瘀,延胡行气止痛,芍药、甘草解痉止痛,全虫通络止痛,葛根、白芷解肌、祛头项风湿,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通络止痛之功,根据临床症状加减药物使用,均有明显效果。现代有关药理作用研究证明,丹参能增加脑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使脑细胞得到足够能量,增强耐缺血缺氧能力,白芍、葛根、桂枝、当归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葛根、桑枝还有降压作用。推拿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或消除症状有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手法治疗一定要熟悉解剖位置,
手法,要轻柔、舒缓,切忌粗暴。

  作者单位:445019湖北省恩施市三岔医院

作者: 胡自斌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