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4期中西医结合

肥胖症及其中西治疗概述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肥胖症及其中西治疗方法。文中对肥胖的定义作出详尽介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腰和臀围比值(Waist:HipRatio,WHR)的计算准则,以及新的亚太地区BMI标准。此外,对肥胖症的先天和后天成因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治疗肥胖症的建议,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肥胖症及其中西治疗方法。文中对肥胖的定义作出详尽介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和臀围比值(Waist:Hip Ratio,WHR)的计算准则,以及新的亚太地区BMI标准。此外,对肥胖症的先天和后天成因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治疗肥胖症的建议,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四大范畴。
      
      
  An outline of obesity and its therapy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o William Chi Shing,Yue Kevin Kin Man,Leung Albert Wing Na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Oncology,Queen Elizabeth Hospital,Hong Kong SAR.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review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obesity and its therapy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definition of obesity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of body mass index(BMI)us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s well as the waist:hip ratio(WHR).Besides,the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fac-tors for obesitywere also discussed.Finally four major therapeutic aspects for obesitywere expounded,which included balanced diet,adequate physical exercises,behaviour therapy and med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obesity body mass index(BMI) waist:hip ratio(WHR)
      
  世界饮食文化随着现代工业化、都市化、机械化等迅猛发展而有所转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营养摄取不平衡,例如高脂肪、高能量食品摄猎过剩,而纤维却相对不足;加上缺乏运动,以致肥胖者数量逐年增加 [1,2] 。估计全球现有3亿人患肥胖症,逾7.5亿人过重,2,2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属过重或过胖。

  1 肥胖的定义
    
  要量度体重是否标准,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采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1 BMI 世界卫生组织所采用的BMI,是目前国际最常用来量度身躯的标准,其计算方法为: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公尺)2 。
     
  身体质量指数超过标准愈高者,罹患疾病的几率亦相应提高。据研究估计,BMI超过30的人,死亡率较BMI为25以下者高出50%~100%。至于BMI为25~30者,死亡率则增加10%~25%。身体质量指数固然是一种方便量度肥胖的方法,但由于人种、男女之别、年龄的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划一的标准未必适合不同的个体,因而根据BMI评估罹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亦需因应个别情况而斟酌厘定。见表1。
    
  表1 各BMI分类罹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比较表(略)
   
  1.2 亚洲人BMI超过23即为过重 在亚太地区,人口的BMI中位值为21~23,大部份人的BMI只要超过23,罹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即开始增加。而BMI到达23~26则被视为过重,若超过26即被列为肥胖。专家们估计在2010年,整个亚太区有1.3亿人会患上肥胖症。印度的肥胖人口于2025年将激增至24%。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可能现已超过7,000万人,据近年营养调查结果,发现每7名台湾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肥胖者。目前,新加坡每10人中有3人为肥胖者,日本的中年人有1/4已属于肥胖族,澳大利亚亦发现有60%的人过重或患有肥胖症。更令人关注的是,健康专家们于同年对香港、曼谷、吉隆坡、马尼拉的1,500名学龄儿童进行调查,18.6%的受调查儿童过重,另有7.2%的儿童患有肥胖症。新的亚太肥胖指标对于亚洲人控制体重、预防肥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义。维持稳定的体重、提早控制BMI的数值,是对付肥胖的最佳策略。
   
  1.3 腰和臀围比值(Waist:Hip Ratio,WHR) 除了BMI外,WHR越来越备受广泛应用,以腰围除以臀围,男性通常在0.9而女性则在0.8以下为理想比值。有别于BMI,WHR撇除了体高的因素,以此作为预测疾病的指标,一般比BMI更好,尤其是当BMI低于35时,两组数值同时参考使用会较为全面。
   
  一般而言,男性的脂肪容易积聚于腹部,女性则集中于皮下。研究发现,臀部较胖的人比腹部较胖的人体内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含量较高。腰臀比值的发现提示人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减肥,加强腰肌锻炼,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以缩小腰臀比值。有利于体形美,对健康亦大有裨益。

  2 肥胖的成因
    
  肥胖的成因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图1),现时医学界有很多证据显示,控制食欲的机制,是来自脂肪细胞(Adipocyte)及下丘脑(Hypothalamus)一系列交替的讯号。而一种名为瘦体素(Leptin)的蛋白质,更是激发这些讯号的重要先导者 [3] 。它是由脂肪组织产生,其水平依赖进食、饥饿、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所调节,若这些调节失去平衡,即有可能引致肥胖 [4] 。
 
  图1 肥胖的成因与治疗(略)
   
  据研究显示,生理性结合因子15-deoxy-△12,14-PGJ2能够活化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核转录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让胰岛素较不敏感的大脂肪细胞降低,升高对胰岛素较敏感的小脂肪数量,因而能使人体的脂肪细胞不会增大或增生而控制体形 [5] 。另外,脂蛋白分解酶(Lipoprotein Lipase)和肥胖有一定关系,缺乏这种酵素会导致三酸甘油脂堆积。
   
  在基因研究方面,美国科学家在家鼠体内发现缺少高迁移率蛋白IC(HMGIC)基因的家鼠,即使狼吞虎咽地吃高脂肪的食物,其体形仍然保持不变。显示HMGIC基因在脂肪细胞增殖上起一定作用。
   
  后天因素则包括:食物结构趋于高脂肪、高糖量;饮食不均衡,暴饮暴食、酗酒等 [6] ;因怀孕致胖而体内带有肥胖基因825T的妇女,产后难以回复正常体重 [7] ;长时间观看电视,沉迷打游戏机,懒于走动;中年后基础代谢率降低;罹 患内分泌或代谢疾病如脑下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生殖系统、胰岛细胞瘤等;亦有因停经后雌激素减少而致腹部脂肪容易上升;又或因服用磺氨尿素类药物、胰岛素、三环抗忧郁剂、类固醇、避孕药及β-阻断剂等而致肥胖者;此外,约30%肥胖患者是因为不正常心理因素,导致脑内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Serotonin)不足,引致暴饮暴食。
    
  3 肥胖影响健康———引致疾病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发现,过重或肥胖会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及增加发病率,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等血液循环系统病[8] 。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自然加大,心脏工作量亦相应增加,较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高血压、中风和猝死等。另外心肺功能衰竭、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糖尿病、脂肪性肝病、胆结石、胆囊疾病的患病率亦因肥胖而有所增加。肥胖的另一大代价是导致骨关节炎,如膝和脚腕关节炎,其成因基于身体过度超重,而重量压迫的关系,骨及关节较容易受伤。此外,肥胖者也因为尿酸的代谢较差,易患上痛风症。由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容易为人忽略,肥胖者往往遭受嘲笑、偏见、歧视和不平等看待,可能影响其教育、就业、收入和婚姻关系,更甚者会导致抑郁、情绪失落和焦虑等精神困扰 [9] 。肥胖是继吸烟之外另一主要危害健康的因素,故此肥胖现已被视为一种要认真处理的慢性疾病。

  4 治疗肥胖须讲究科学
    
  肥胖诱发以上种种现代“文明病”,故此减肥十分重要,其好处包括:(1)增长寿命———估计每减重1公斤可增加3~4个月寿命;(2)降低血压———每减重1公斤可降低2.5mmHg收缩压和1.7mmHg舒张压。坊间流行的纤体减肥方法五花八门,但大多欠缺科学根据。真正有效而合乎医学原则的体重控制方法主要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四大范畴(图1)。
   
  4.1 均衡饮食 由于热量摄入过多但体力消耗不足,造成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导致单纯性肥胖。但太急进地节食可引致胃病、营养缺乏导致的头晕、乏力、免疫功能下降和肠道功能紊乱等,因此减肥必须讲究科学。要消除体内积聚的脂肪,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这两大基本原则。
   
  4.1.1 每天所需热量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维持人体各机能正常运作每天所需的能量,数量随着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不同而有差别,其计算的公式如下:男人的BMR=66+[13.7×体重(公斤)]+[5×身高(厘米)]-[6.8×岁数(年)]
   
  女人的BMR=655+[9.6×体重(公斤)]+[1.8×身高(厘米)]-[4.7×岁数(年)]
   
  4.1.2 减少热量摄入 适当的饮食控制包括低脂饮食及限制热量的摄取。研究显示每人每日最少需摄取1,200卡热量才符合营养需求,对于大部分BMI30kg/m2的人,男性若饮食控制在每天1,500~1,800卡、女性1,200~1,500卡,则每周大约可以减少0.45公斤的体重。而食物种类的份量,应根据食物金字塔(food pyramid)的准则,以谷类最多,蔬果、乳类、肉类、油脂类等续层次之。美国医学家罗讷卡迪研究所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一般从早晨起来后逐渐旺盛,上午8时至12时达到最高峰,因此减肥者可把进餐时间提前,或能收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4.1.3 常用减肥药膳 此外,可配合中医食疗佐膳双管齐下,平衡水液代谢运化,对减轻体重有显著功效。肥胖症的病理主要是脾虚痰湿偏盛,故其治疗当遵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上常用的补法为健脾益气,以祛水湿,截痰源,助消导,祛瘀滞而治肥胖。
   
  常用减肥药膳可分为:(1)健脾利水类:薏苡仁粥、赤小豆粥、茯苓粥、芦根粥、冬瓜粥、扁豆粥、凉拌芦笋、健脾糕(桔皮、荷叶、山楂、炒麦芽)等。用于肥胖脾虚湿甚者;(2)降脂消食类:玉米须饮、玉米粥、莱菔子粥、山楂粥、荷叶粥、薏苡仁防风粥、泽泻粥、三仙饭(山楂、麦芽、谷芽)、荠菜拌豆腐、烩双菇(蘑菇、香菇)、凉拌芹菜、芹菜炒香菇等。用于肥胖膏脂凝聚者;(3)化痰降脂类:杏陈薏苡仁粥、芥菜粥、木耳汤、萝卜汤等;(4)泻下通便类:大黄饭、番泻叶粥等;(5)益气温阳类:附子羊肉汤、生芪糕等。
   
  以上食疗不少有过千年的临症经验,如:【荷叶茶】出自《证治要诀》。鲜荷叶适量,开水泡或水煎,代茶饮。功效:利尿消肿,降脂减肥。适用于阳虚型、瘀血型肥胖病。【赤小豆粥】出自《本草纲目》。将适量洗净的赤小豆与60g粳米共煮粥。早晚餐时温热服食。功效:利水消肿,清热除湿,减肥祛胖。适用于湿热型肥胖病。
   
  4.2 适量运动 医学界一致公认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消耗热量的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运动过程中最初20min是依靠葡萄糖供给热量,当葡萄糖下降至不足,身体才开始消耗脂肪,因此锻炼时间至少应在30min以上,每周至少做三次。应做中低强度带氧运动,心率每分钟在120~160次,但肥胖者必须因应个别的年龄、体质、肥胖程度的不同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体质正常者可选择耐力性运动,如中速和快速步行、爬坡性医疗步行、缓步跑、骑单车以及游泳等,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速度应逐渐加快。体质较强者可选择力量性运动,如仰卧位的腹肌运动、俯卧位的腰背臀肌运动、哑铃运动等。体质较弱者可采用医疗保健体操或广播体操、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各类锻炼均能加速体内脂肪分解,消耗多余的脂肪。
   
  4.3 行为治疗 有些理论相信,过度肥胖是由未解决的内心冲突(unresolved conflicts)或情绪压力所引致。患者进食不过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要改变造成肥胖的行为和习惯,可 运用自我奖励、自我监视和目标设定、饮食型态的刺激控制和习惯的改变等。
   
  4.4 药物治疗 目前证实有效的减肥药物主要作用为影响对能量的摄取、吸收或消耗。有些作用于大脑的摄食中枢,使服用者食欲下降,减少进食;或有作用于胃肠,使饱腹的感觉延长。但停药后食欲会逐渐恢复,体重可能随之反弹回升。其副作用可以由口干、失眠、烦躁、腹泻等,到较严重的影响血压、心跳,甚至影响心肺功能而危及生命,故选用减肥药物尤应审慎处之。
   
  进入分子医学的年代,曾有科学家对不同种族背景的人进行染色体扫瞄(Chromosome Scan)研究,其中最有希望能控制肥胖的包括1p36(D1S4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体基因)、2q14(D2S410,与甘油三酸酯水平增高有关的基因)及6q27(过度性初生婴儿糖尿病的表达基因群),这些发现或可能有助解决人类的肥胖症问题。
   
  由于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所以必需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没有单独某一种方法是最好的。笔者认为最有效是综合以上四种方法适当配合,相辅相成,持之以恒,定能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Desapriya E.Obesity epidemic.Lancet,2004,364(9444):1488.
   
  2 Dietz WH.Overweigh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N Engl J Med,2004,350(9):855-857.
   
  3 Ahima RS.Body fat,leptin,and hypothalamic amenorrhea.N Engl J Med,2004,351(10):959-962.
   
  4 Korner J,Leibel RL.To eat or not to eat-how the gut talks to the brain.N Engl J Med,2003,349(10):926-928.
   
  5 Evans RM.2003Keio Medical Science Prize commemorative lecture.PPARs and the complex journey to obesity.Keio J Med,2004,53(2):53-58.
   
  6 Rosmond R.Aetiology of obesity:a striving after wind?Obes Rev,2004,5(4):177-181.
   
  7 Gutersohn A,Naber C,Muller N,Erbel R,Siffert W.G protein beta3subunit825TT genotype and post-pregnancy weight retention.Lancet,2000,355(9211):1240-1241.
   
  8 Bonow RO,Eckel RH.Diet,obesity,and cardiovascular risk.N Engl J Med,2003,348(21):2057-2058.
   
  9 Fabricatore AN,Wadden TA.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obesity.Clin Der-matol,2004,22(4):332-337. 

  作者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伊利沙伯医院临床肿瘤部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

作者: 曹志成 余坚文 梁荣能 2005-6-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