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4期中医中药

论《黄帝内经》的针刺原则

来源:INTERNET
摘要:《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集中的反映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其中相当多的内容都涉及到针刺理论,例如: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所言:“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法,无虑十八九。”针刺原则是临床上指导正确施用针刺的纲领。《黄帝内经》中对针刺原则作了精辟论述,至今对现......

点击显示 收起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集中的反映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其中相当多的内容都涉及到针刺理论,例如: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所言:“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法,无虑十八九。” 针刺原则是临床上指导正确施用针刺的纲领。《黄帝内经》中对针刺原则作了精辟论述,至今对现代针灸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 法天则地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生存于自然界中,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保命全形论》也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命之源。同时,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也要受到自然界各种规律的影响与支配,故《灵枢·岁露》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法天则地”是“天人相参”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针刺原则,也是“天人相参”思想的具体体现。《素问·八正神明论》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基于这一原则,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根据不同时间针刺的理论,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按日之寒温决定针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素问·八正神明论》);二是据月之盈虚决定针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三是据四时季节不同决定针刺,“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则针刺之,间则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灵枢·四时气》)

    2 先诊后刺

    针刺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能否正确运用针刺首先要诊察疾病,弄清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的多少及疾病涉及的脏腑、经络、病位,并据此确定针刺治疗的取穴、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浅、留针与否时间的长短、针刺手法等。如《灵枢·官能》云:“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可见,《内经》强调辨证精当是能否正确针刺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诊治的正确,《内经》在许多篇章中提出了许多诊察方法,如“审扪三部九候之盛虚”(《素问·离合真邪论》)。“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灵枢·小真解》)。“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灵枢·官能》)等等。

    3 刺明补泻

    补虚泻实是《皇帝内经》中运用针刺治病的重要原则。在《内经》许多篇章中,都有针对针刺虚实补泻的论述,“盛者泻之,虚则补之”是《内经》针刺补泻的一般原则。具体的补泻原则,则需根据病人阴阳气血虚实的情况而制订。《素问·调经论》中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是据气血虚实而定补泻原则。《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是据阴阳盛虚而足补泻原则。虚实补泻还需决定补泻先后。《内经》基本遵循“先补虚,后泻实”的原则。“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灵枢·终始》)

    4 刺本手神

    《灵枢·本神》开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了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性。神是血脉营气精的外在表现,由五脏守藏,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反映了脏腑精气盈亏功能状态,是医生决策治疗的依据,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因而治神守神也成为针刺的重要原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凡刺之其,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神是指医者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集中到针和病人身上,即《灵枢·终始》“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治神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细心体察持针之手的手下感觉,以了解病人的得气情。守神是指进针后要求医者和病人用心体察针下的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小针解》日:“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可补泻也”。守神即守血气,行气守气都是以治神守神为基础。

    5 因人施针
   
    病人有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差异,故《内经》强调施针时因人而异。《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灵枢·行针》:“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七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可见,《内经》对此针刺原则非常重视具体运用重要体现在根据病人的体质、性情等决定具体的针刺措施。

    6 刺人禁忌

    《内经》对针刺禁忌非常重视,内容涉及禁刺部位、针刺手法、慎刺疾病等。如《素问·刺禁论》中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不可刺伤。此外,《内经》还强调大血管不可刺伤,髓不能刺伤,“刺郗中大脉,令人扑脱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脊间中髓,为怄。”《内经》还特别重视精神气血,精神不足,针刺禁用,《禁刺论》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内经》对针刺原则的论述特别突出了以人为本,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是针灸医学的重要内容,至今对指导针灸临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030024太原山西中医学院 

作者: 尤舒彻 2005-6-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