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3期病例报告

结核病类赫氏反应误诊为肿瘤2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4℃,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上肺呼吸音粗,未见其它阳性体征,血常规正常,血沉22mm/h,X线胸片提示:右上肺结核,纵隔增宽,痰菌(-),给予HREZ抗结核及对症治疗。于抗结核治疗的第12d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右上肺结核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较入院时明显。因抗结核治疗中病情加重,当时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性......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例介绍
    
  病例1,20岁,男性,因间断低热、盗汗16d入院。查体:体温36.4℃,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上肺呼吸音粗,未见其它阳性体征,血常规正常,血沉22mm/h,X线胸片提示:右上肺结核,纵隔增宽,痰菌(-),给予HREZ抗结核及对症治疗。于抗结核治疗的第12d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4℃,血沉53mm/h,CT检查胸部提示:(1)上纵隔、中纵隔、右肺门广泛的淋巴结肿大,结合临床考虑纵隔淋巴瘤并右肺中叶阻塞性肺炎的可能性大;(2)右上肺结核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较入院时明显。因抗结核治疗中病情加重,当时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性大。做淋巴结活检提示为增生性反应,骨髓象检查不支持淋巴瘤诊断,支气管镜检查并作分泌物病理检查不支持肿瘤诊断,OT试验为强阳性,继续四联抗结核治疗,并给强的松30mg/d口服,2周后体温渐恢复正常,3周后复查胸片与发热时比较右上肺大片状高密度影明显变淡部分吸收,右肺门和上纵隔肿大淋巴结亦缩小,血沉16mm/h,继续四联抗结核并强的松每周5mg减量停药治疗1个月出院。
   
  病例2,28岁女性,发热、咳嗽4d于2003年6月27日入院,院外抗感染、对症治疗4d无效。入院时查体:体温37.2℃,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唇未见紫绀,心率92次/min,左肺呼吸音粗,右中下肺呼吸音弱,吸气末可闻湿罗音,血常规:正常,血沉58mm/h,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不除外双肺结核。痰抗酸杆菌(++)。给予抗感染、抗结核对症治疗6d,体温正常,咳嗽好转,继续给予HREZ抗结核治疗,于抗结核治疗第21d再次出现发热,体温40.2℃,偶有咳嗽,无痰,食欲差,活动后感气短;复查X线胸片示:双肺结核,右肺病灶较前扩大。因怀疑合并肺部肿瘤,做支气管镜检查,所见部位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继续抗结核并加用激素治疗3周,患者体温基本正常,X线胸片提示较入院时有吸收好转,痰菌(-)出院,院外继续治疗。
    
  2 讨论
    
  赫氏反应是指驱梅治疗中病灶暂时性恶化的反应,部分结核病人在强有力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类似“赫氏反应”的现象,而称为“类赫氏反应”,易被误认为结核病真正恶化或诊断错误,常中断或改变治疗方案。类赫氏反应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3个月,青壮年、初治菌阳病人多见,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1%~3.4% [1] 。其发生机制虽经多年探讨与争论仍处于推理阶段:(1)认为由于病灶中敏感菌在短期被异烟肼、利福平强效抗结核药物大量杀死后,死菌和游离的菌体成分蛋白、磷脂作为一种抗原,使患者过敏性增强产生变态反应。(2)与利福平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3)认为肺内病灶增多与干酪物质吸入引起的异物性肺炎有关。发生时间应是初始化疗的1~2.5个月,消失时间也应限于2个月以内。以上2例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第12d和第21d,因病史中有明显的病灶”恶化”表现而误以为肿瘤,2例经继续抗结核及加用激素治疗“恶化”灶很快缩小,发热消退。因此在结核病化疗中尤其在强化期遇此情况,可短期试用激素,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2. 

  作者单位: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感染科

作者: 许佳平 努尔陶 2005-7-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