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4期

肝性腹胀的中医治疗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肝性腹胀是指有肝炎病史,肝炎基本治愈或肝病日久出现的以腹胀为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肝功能基本正常为特征,或可伴有便溏,纳差,饮食不香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其属于中医气臌范围,常见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症见:腹胀,体倦神疲,面白唇淡,大便......

点击显示 收起

  肝性腹胀是指有肝炎病史,肝炎基本治愈或肝病日久出现的以腹胀为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肝功能基本正常为特征,或可伴有便溏,纳差,饮食不香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其属于中医气臌范围,常见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

  1虚症

  虚症分脾阳虚和肾阳虚两型

  1.1温运脾阳法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枢纽,肝病克脾,或过用寒凉,或久病失养,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形成脾胃虚寒之证。症见:腹胀,体倦神疲,面白唇淡,大便时溏,小便偏多,舌淡,苔白,脉沉濡。治以实脾为要,实脾贵乎运脾,脾运则诸脏不郁,升降复常,气机畅达。选用理中汤加吴茱萸、草果仁,以温中健脾,理气除湿。药用红参10g,白术12g,干姜10g,炙甘草10g,吴茱萸12g,草果仁10g。方中红参补元气,益脾肺,助运化,调升降,为治脾胃衰弱之要药;白术味甘苦气温,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苦温燥脾胃之寒湿;干姜、吴茱萸辛热温中散寒;草果仁温脾燥湿;炙干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本方温而不燥,使脾阳健运,升降有序,清浊自分,滞气自消。若见饮食少思,体倦乏力,头目眩晕,小腹坠胀,脉大而软,乃脾气下陷,升清无权,当合用补中益气汤。

  1.2温补肾阳法肝肾同居下焦,肝病过用苦寒,或肾阳素亏,又罹肝病,或病久及肾,元阳不足,肾失气化,脾失温煦,形成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之症。症见:腹中胀满,早宽暮急,面色苍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小便不利,舌质胖大,脉沉细无力。治遵《内经》“胀取三阳”之义,选用朱丹溪壮元汤温补下元。药用红参10g,白术12g,云苓15g,补骨脂10g,肉桂心12g,附子10g,干姜10g,砂仁12g,陈皮15g。方中红参大补元气,补骨脂、附子温肾壮元阳,桂心、干姜温里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陈皮温中理气。本方为朱丹溪治臌胀方,并云:治胀满者,先温下元,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也。此方脾肾阳虚兼治,用于肝性腹胀辄效。若见五更泻,加用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小便不利加大腹皮。

  2实证

        肝性腹胀见实证者,多是久病入络,肝脉瘀阻,血结于肝,疏泄失常,上侮肺金而失宣降,横逆犯脾,升降无权,下竭肾阴,气化无源,三焦受累,气道滞涩。由于这种气滞是血瘀在肝而影响三焦,故与通常胃肠道的滞气不同,临床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亦有胃脘、胸胁、少腹同时胀满者,疼痛一般不显,或仅肝区隐痛,面色晦暗黧黑,一般予以行气、理气、下气、破气药物则无效。经反复摸索,自拟宣肺疏肝逐瘀汤以疏肝化瘀、开宣肺气为法。本方由苏叶、杏仁和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成。药用柴胡12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20g,郁金12g,川楝子15g,桔梗10g,杏仁15g,苏叶12g。方中桃仁、当归、红花、赤芍、川芎、丹参、郁金诸味活血化瘀,柴胡、川楝子疏肝行滞,桔梗、杏仁、苏叶开宣肺气,畅达三焦。瘀去滞消,气道畅通,自无腹胀之虞。本方妙在开宣肺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宣肺能开中导下,提壶揭盖是也。若不用宣肺之品,本方断无奇功。

  本病以虚为主,脾肾阳虚居多,治以温补脾肾;实证较少,肝结血瘀为先,治以化瘀疏肝,宣肺行滞。临证当守方缓图,一般10~15剂见效。对于血结于肝之辨证,有时并不见瘀象,只要腹胀范围较大,或百方无效者,就可试用。无论虚实之证,如果气滞较重,可稍佐理气之品助滞气流动。在温补脾肾时,可有一过性的唇干、鼻燥,此乃阳气恢复之先兆,继续使用可逐渐消失;如兼见口渴、尿黄、苔黄者,当防止阳复太过,可稍事加减。

  作者单位:255100山东淄博,淄博市淄川区商家镇冶头医院

  (编辑:海涛)

作者: 张凤玲 高燕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