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4期

干扰素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乙肝感染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采用α-1b型赛若金干扰素6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同时每月肌注一次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单纯采用α-1b型赛若金干扰素6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均差异有显著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 探讨乙肝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治疗组:采用α-1b型赛若金干扰素6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同时每月肌注一次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单纯采用α-1b型赛若金干扰素6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干扰素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慢性乙肝感染的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又称乙肝病毒携带)是我国大多数HB-sAg阳性者的存在形式,其治疗十分棘手。目前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对其治疗,疗效有限;讨论其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转阴率,是目前广为关注的事。我院针对此情况,采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来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以期提高治愈率,经过50例的观察对比,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我院肝病中心2004年5月~2005年5月就诊患者共100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共分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6岁(4~45岁),母婴垂直传播17例,非母婴垂直传播33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6岁(4~46岁);母婴垂直传播16例,非母婴垂直传播34例。所有观察对象均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或拉米呋定),肝功能均正常,HB-sAg(+),HBeAg(+)或DNA荧光定量1.00×103以上,两组病人病情相似,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案治疗组:用赛若金α-1b型干扰素600万U(深圳科兴生物制药公司生产)。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同时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深圳市卫武光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肌注,每月1次,连用6个月,对照组单用赛若金α-1b型干扰素6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用6个月。

  1.3观察指标用药后3个月及6个月查肝功能,观察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滴度,HBeAg滴度,HBeAb滴度,HBV-DNA定量值),观察临床症状及副作用。

  1.4实验检验及判断(1)HBsAg及HBeAg定量分析:采用全自动快速微粒子酶免分析系统1MX仪检测HBsAg及HBeAg滴度。仪器及实验盒均为美国雅培公司产品,实际可检测范围为0.5~800.0S/N,滴度>2.1为阳性。(2)HBV-DNA定量检测:使用安普利-9800荧光DNA分析检测仪,采用美国Biotronics公司生产的荧光标记法HBV-DNA定量试剂盒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00拷贝以下为阴性。

  1.5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例疗效观察见表1、表2、表3。

  表1两组HBsAg转阴率滴度下降比较(略)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HBeAg转阴率、滴度下降比较(略)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两组HBV—DNA转阴率、滴度下降比较(略)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即携带者)最主要是免疫反应繁乱,即对乙肝病毒及其抗原不产生免疫力,处于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的免疫状态,所以提高免疫力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是治疗乙肝携带者的关键。乙肝免疫球蛋白为特异性免疫疗法,可提高免疫力,诱导细胞免疫应答而有利于机体清除HBV,在实验室可通过T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上Th1类细胞因子试验,特异性CTL试验和IgG2α型抗HBsAb测定等证实加以确证;Chu和Liaw等[3]于1997年提出将乙型肝炎感染过程分为3个连续阶段,即高复制的免疫耐受期,中或低复制的免疫清除期和无复制的残余整合期。这是HBV感染后由宿主T细胞介导的感染肝细胞表面所表达的抗原决定簇在不同阶段的免疫反应的结果。ALT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数都处于免疫耐受期,而此期的患者的免疫状态是对病毒的免疫耐受,呈现高滴度的血清HBeAg和HBV-DNA,而宿主T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故在临床上不出现肝病体征、症状和肝功能损伤,由于处于免疫不应答状态,对任何抗病毒治疗,疗效较差。但随着近年来基础免疫学的进展,认为免疫耐受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功能缺陷有关,若从增强和促进DC和T细胞功能入手,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恢复细胞免疫应答功能,从而为配合抗病毒药物清除HBV感染制造必备的条件,这是抗病毒治疗新认识和新进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经过6个月治疗,HBeAg转阴率、HBsAg转阴率、DNA转阴率及它们滴度下降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了乙肝感染患者的HBsAg、HBeAg、DNA的转阴率,为慢性乙肝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观察推广。由于病例数有限,结果可能与有些报告有点区别,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单位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2:56.

  2张宜俊.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治疗的浅见.传染病信息,2002,2:24.

  3 Chu CM,Liaw YF.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c b virue.infec-tion:an immunopathological study.J-Gastroenteral Hepatol,1997,12(suppl):S218-222.

  作者单位:518008广东深圳,深圳阳光医院肝病中心

  (编辑:文静)

作者: 付小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