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6期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流行情况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代谢综合征(MS)以肥胖尤其是内脏型肥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DM)为主要表现,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可以说MS是心血管疾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1]。Reaven等根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IR)是MS多种疾病发病的基础[2],并于1988年公布这一结论,......

点击显示 收起

  代谢综合征(MS)以肥胖尤其是内脏型肥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DM)为主要表现,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可以说MS是心血管疾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 [1] 。

  1 代谢综合征命名
    
  代谢综合征最早由Hanefeldd于1981年提出;Reaven等根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IR)是MS多种疾病发病的基础 [2] ,并于1988年公布这一结论,提出“X综合征”的命名;此后,De Fronzo和Haffner还提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命名 [3] 。

    20世纪90年代,在杂志上逐渐出现代谢失调综合征(DMS)的提法 [4] 。1998所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5]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建议采用较笼统并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并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的诊断标准。

    近10年中命名不断更迭且对诊断标准仍无一致意见。

  2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
    
  目前认为,肥胖,特别是向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与MS密切相关,互为因果。M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肥胖,尤其是内脏型肥胖;IR,可伴代偿性高胰岛素的血症;高血糖,包括DM及糖调节受损;血脂紊乱: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MS组分有高血压;眼底血管变化和视力损害;血管内皮功能缺陷、炎症及血液凝融异常。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肾功能不全;性功能障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精神心理障碍也被视为MS有关。由此可见涉及的疾病状态是多 方面的,而且还可能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 [6,7] 。

  3 诊断标准及应用比较
    
  3.1 肥胖的诊断标准 MS的根源是超重、肥胖和IR,因此MS诊断标准中,肥胖的界定至关重要。WHO发布的肥胖判定标准,推荐使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 )],是一种判定肥胖的简便易行的方法,BMI反映了体脂在整体的分布情况,而WC和腰臀比(WHR)测定比BMI更好的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WHO于1998年和2000年分别发布了适用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肥胖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针对我国人群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中国的标准 [9] 。见表1。
    
  表1 各地区成人超重和肥胖标准 [略]
         
  3.2 MS诊断标准 除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外,尚有其他医学组织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以MS或IR综合征命名的诊断标准:如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EGIR)于1999年提出的IR综合征诊断标准 [10]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于2002提出的MS诊断标准 [11] ;以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于2003年提出的MS诊断标准 [12] (见表2)。

  表2 MS/IR综合征诊断标准 略
           
  CDS于2004年提出了适用中国的MS诊断标准 [6] ,见表3。
     
  表3 CDS的MS诊断标准 略
        
  3.3 诊断标准的应用比较 各家提出的MS或IR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包含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和高血压这四处主要内容,至于初选人群的纳入和四者在MS诊断标准中应用的分割点有明显的差异。

    WHO的标准相对严格,适宜用于基础研究及临床科研;相对而言,NCEP-ATPⅢ的诊断标准各项指标纳入标准宽松,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大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IR和白蛋白尿不纳入ATPⅢ的标准,因为出现高血糖一般无需通过相关检查证实IR是否存在,白蛋白尿不能完全作为炎症与血栓形成状态的指标用于诊断MS。

    CDS参照WHO和NCEP-ATPⅢ诊断标准的主要组成成分,结合常用临床检测项目情况制定出MS诊断标准。标准中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采用临床诊断标准,变动较大的是肥胖分割点。由于中国人群与白种人群在身高、体重上的差别,WHO和NCEP-ATPⅢ肥胖诊断分割点并不适用中国人群。以BMI为例,依据WHO建议的BMI≥30kg/m 2 判为肥胖标准,美国白种人中肥胖率达20%,而中国仅5%~10%。CDS提出了适合中国的BMI标准,而WC,WHR的分割点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适用于各种人群的MS诊断标准,在CDS制定标准前,中国进行MS研究时大多使用WHO和NCEP-ATPⅢ标准,鉴于肥胖分割点不适用中国,实际应用中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拟定的WC≥85cm(男),WC≥80cm(女),BMI≥28kg/m 2 (肥胖)或≥24kg/m 2 (超重)作为诊断界限 [9] 。至于MS的诊断,我们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要简化,强调包涵中心性肥胖(腰臀围),血压、血糖和血脂几个内容,有待于权威组织的认定和发布。

  4 流行情况
    
  肥胖对健康具有不良作用,可以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据估计,目前世界上超重的患者达12亿,发达国家的患病率较高,如美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男性肥胖占20.0%,女性24.9%;英国男性肥胖占6%,女性8%,对欧美近二十年的资料分析,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超重和肥胖大幅度增长。2型糖尿病(T2DM)问题紧随肥胖而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至1996年,全世界约4%成年人患糖尿病,美国糖尿病患病率约8%,其他各国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异常(IFG)也呈上升趋势。
    
  表4 不同人群中IFG和IGT患病率 略
          
  用ATPⅢ标准作为诊断依据,美国MS患病率约为22%。研究表明MS的患病率有种群差异,但各种群间男、女患病各不相同,一般男性较女性多发;在成人中,MS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血糖和MS的患病率密切相关,根据芬兰和瑞典的研究,糖耐量正常者中10%有MS;糖耐量减低者中40%有MS;2型糖尿病患者中85%有MS。

    以往我国人群体重偏低,但近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肥胖问题也日益突出。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时,成人超重为14%,肥胖不足3%。到2002年时,成人超重22.8%,肥胖7.1%;大城市成人超重和肥胖分别多达30.0%和12.3%。由于超重人数比例较大,使得今后肥胖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肥胖分布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13] 。应该关注的是,肥胖有向青少年发展的趋势。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70%持续为成人肥胖,超重儿童20%发展为成人肥胖,提示儿童期肥胖是成人肥胖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的发展趋势和分布规律与肥胖类似。1979年人口调查时,DM患病率为0.67%;1994年达2.5%;1995~1997年11省市抽样调查时DM患病率为3.21%,其中大城市为4.6%;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时达2.6%,大城市则升至6.4%,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进入中等患病率国家。一般而言,糖尿病患病率城乡差别明显,地域大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所有的调查均显示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但性别不是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中国现有的MS流行病学资料多是对以往进行DM、肥胖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
     
  1992年曾进行11省市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调查 [15] ,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协作组对此资料进行分析,MS的判定标准参考NCEP-ATPⅢ标准,同时结合中国情况自定为采用WC≤85cm(男),WC≥80cm(女),其中3项及以上异常定为MS。结果显示11省市人群总标化患病率13.3%,男性为12.7%,女性14.2%,两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该人群MS各组分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77.56%,高TG72.12%,,高血糖21.87%,中心性肥胖87.18%,肥胖42.67%。

    陈蕾等以WHO诊断标准为依据,对1999~2001年上海华阳和曹杨社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线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16] ,MS患病率为17.4%;其中男性患病率18.36%,女性15.82%,存在性别差异。45岁以上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MS患病率明显升高,65~69岁MS患病率达到高峰。各MS相关组分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DM或IGR16.74%,IR23.75%,高血压25.84%,血脂异常38.43%,中心性肥胖33.04%。MS构成组分形式多样,但以高血糖(或IR)+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最为多见,占构成方式的46.98%。在成人常见代谢病中约40%~70%伴IR。

    上述结果可见,分别WHO的标准与NCEP-ATPⅢ的标准,MS的男女患病率不一样。除了地域差异外,还可能是两种标准肥胖的界定指标不同而引起的。BMI不分性 别,而WHR考虑性别差异,中国的中年妇女与男性相比,腹部脂肪更易堆积,无论何种标准,MS的患病率具有性别差异;MS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IR、中心性肥胖与MS的发生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Grundy SM.Hypertriglyceridemia,insulin resistance,and the mastabolic syndrom.Am J Gardiol,1999,83(9):25-29.

    2 Reven G.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Diabets,1998,37:1595-16073.

    3 Haffner SM,Valdez RA,Hazude HP,et al.Prospective analysis of in-sulin-resistation syndrome.Diabetes,1992,41:715-722.

    4 Groop L,Orho-Melander M.The dysmetabolic syndrome.J InternMed,2001,250:105-21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WHO/NCD/NCS,1999,31-32.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56-161.

    7 郭亚文,徐大麟.代谢综合征.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580-582.

    8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The evidence report.Bethesda,M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98.

    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10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sterol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JAMA,2001,285:2486-2497.

    11 The 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Resistance.Frequence of the WHO metabolic syndrome in European cohorts,and an alternative definition of an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Diabetes metab,2002,2:354-376.

    12 Alexander CM,Landsman PB,Teutsch SM,et al.NCEP-defined metabolic syndrome,diabetes,and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NHANESⅢparticipants age50years and older.Diabetes,2003,52:1210-1214.

    13 武阳丰,周北凡.我国中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5.

    14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中华内科杂志,1997,36:384-388.

    15 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因素进一步研究协作组.1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98-300.

    16 陈蕾,贾伟平,陆俊茜,等.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09-912.

  作者单位:200041上海,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李 弋)

作者: 沈磊徐大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