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2期

针药合治周围性面瘫50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针药结合,针灸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中药服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50例。复方中药。...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针药结合,针灸下关、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中药服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50例。结果  治愈率占88%。结论  针药结合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针药;复方中药;周围性面瘫
   
  自1995年以来,笔者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病人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4~65岁,平均46.2岁,病程0.5~30天,均为单侧,左右侧及职业差异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起病突然,病前常有耳后压痛,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闭眼时可见眼球显露,并转向上外侧,额纹消失,不能抬额、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提唇、露齿、鼓腮,食物残渣留齿颊间,漱口漏水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  颜面部主要为以手足阴阳经所分布,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取其两经的颊车、地仓、下关、四白、迎香、合谷为主,辅以太阳、攒竹、承浆等。刺法: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均用30号3寸毫针,先行透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合谷取双侧直刺1.5cm;其他采用斜刺,予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法,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留针20min,每日1次。

  2.2  中药治疗  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g,僵蚕9g,全蝎9g,防风12g,白芷12g,赤芍10g,当归15g,秦艽10g,川芎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患侧眼睑闭合全,口角不歪斜,鼻唇沟基本对称;好转:症状改善,有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

  3.2  治疗结果  50例病人中,治愈44例,好转6例,治愈率88%,平均治愈时间14.5天。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于1999年1月因节日饮酒过度出汗,次晨觉右侧面部不适,发紧,麻木,照镜见口眼歪斜,遂来就诊,检查发现患者右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鼓腮漏气,脉弦细,苔白,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风寒中络。治疗:针灸先行透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合谷取双侧直刺;其他采用斜刺,予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法,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留针20min,每日1次。中药予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g,僵蚕9g,全蝎9g,防风12g,白芷12g,赤芍10g,当归15g,秦艽10g,川芎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治疗6天后眼睑已能闭合,口角歪斜明显好转,治疗9天后口角已不歪斜,鼻唇沟恢复,仍感面部麻木,继续巩固治疗2天诸症消失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周围性面瘫属中风、中经络之病症,多因气血亏虚,营卫失调,加之起居不慎,外邪乘虚而入,经络阻滞不畅,经筋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成本病。治疗运用针灸,处方局部近穴配合远穴,调理疏通经络,因足阳阴经在局部分布较广,有较好的局部治疗作用,所用面部所属经穴也相对较多,其次手阳明经在面部的分布是左右交叉,所以合谷应取双侧为宜。同时应用中药: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并长于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善于通络;防风、白芷、秦艽祛风;川芎、赤芍、当归活血养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起祛风化痰止痉,养血活血通络之作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编辑:李  令)

  作者单位: 300142 天津,解放军第254中心医院

作者: 罗卫东,熊伯芳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