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3期

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1随机对照,治疗组40例,使用定眩汤每日1剂150ml,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20例,常规运用眩晕停1粒,倍他司汀8mg,每日3次,同时口服镇静剂。结果定眩汤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结论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具有作用明显,稳定,且无任何毒副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1随机对照,治疗组40例,使用定眩汤每日1剂150ml,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20例,常规运用眩晕停1粒,倍他司汀8mg,每日3次,同时口服镇静剂。结果  定眩汤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具有作用明显,稳定,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定眩汤;内耳眩晕病
   
  内耳眩晕病又称梅尼埃病,是临床常见病症。我院自2002~2005年,以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并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照,通过对60例内耳眩晕病的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门诊留观病例,采用随机对照表(2: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8~65岁,平均38岁,病程1~25年,平均8.5年;对照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22~62岁,平均36.3岁,病程0.5~22年,平均9.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反复的,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听力减退及耳鸣,伴以恶心,呕吐;(2)发作期间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3)有明显缓解期;(4)前庭功能试验减弱或迟钝;(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予以定眩汤日1剂150ml,每日3次,口服。药物组成如下:石决明15g,珍珠母15g,钩藤18g,白芍30g,天麻15g,当归12g,白术15g,泽泻15g,茯苓15g,桂枝6g,甘草6g。(2)对照组予以眩晕停1粒,倍他司汀8mg每日3次,同时口服镇静剂。(3)两组疗程均为3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眩晕症状减轻70%,但未完全消失,偶有头晕和漂浮感。无效:眩晕症状减轻,10~20min后眩晕症状再现或眩晕症状无减轻。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显效率6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显效率40%,总有效率80%。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无副作用发生,对照组有口干、乏力等副作用。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略)
   
  注:P<0.05

  3  体会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病,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作用疗效可靠,且无明显副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综观本病多为脾虚生痰,为肝风所挟,上蒙清阳发为眩晕。通过运脾实脾,平肝潜阳而痰浊化,清阳升,肝阳敛,风自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运脾镇肝的要药-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之眩晕,因此症多系肝气夹血上冲也”。《本草纲目》“钩藤,手足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天麻在《珍珠囊》中“治风虚眩晕头痛”,白芍在《本草备要》中“补血泻肝,益脾敛阳”,配合苓桂术甘汤运脾行气,合方共奏运脾实脾、平肝潜阳之功[1]。

  内耳眩晕病发病机理可能是内耳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及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器缺氧和变性。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药理作用[2],适用于眩晕、头痛、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眩晕有特效,其治疗眩晕的机理,是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和中枢抑制作用[3]。本方与诸药合用可能具有改善内耳淋巴循环,逆转内耳末梢器缺氧和变性等病理改变的疗效,故临床治疗内耳眩晕病有效。

  【参考文献】

  1  凌一揆.中药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94-204.

  2  邓士贤.天麻的药理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1979,3(2):107.

  3  薛柳华.天麻素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18-21.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644000 四川宜宾,宜宾市翠屏区人民医院

       610072 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 冯天雷,于白莉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