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3期

胃大部切除术后29例并发症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院自1990年10月~2004年10月,共行胃大部切除893例,其中发生并发症29例,约占3。7%)、急性胃黏膜病变6例(占20。1输出袢梗阻本组输出袢梗阻15例,均在术后5~14天出现明显梗阻症状。9例毕氏Ⅰ式术后因大网膜与肝脏粘连、大网膜炎性团块压迫吻合口致梗阻。...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自1990年10月~2004年10月,共行胃大部切除893例,其中发生并发症29例,约占3.25%。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4例,女5例;年龄28~56岁。29例中输出袢梗阻15例(占51.7%)、急性胃黏膜病变6例(占20.7%),吻合口溃疡6例(占20.7%),急性胆囊炎2例(占6.9%)。

  2  讨论

  2.1  输出袢梗阻  本组输出袢梗阻15例,均在术后5~14天出现明显梗阻症状。9例毕氏Ⅰ式术后因大网膜与肝脏粘连、大网膜炎性团块压迫吻合口致梗阻。6例毕氏Ⅱ式结肠后胃空肠吻合,吻合口输出袢因粘连成锐角,大网膜炎性肿块压迫,输出袢扭曲致梗阻。11例行粘连松解Roux-Y吻合术,4例行大网膜炎性肿块切除,粘连松解、空肠侧侧吻合术,15例全部治愈。为了预防输出袢梗阻,胃切线应与胃纵轴垂直或与矢状线的角度>45°,以减少胃空肠吻合时,因肠管扭曲成锐角而致梗阻的可能;切除或游离大网膜时应注意保护大网膜血供。

  2.2  急性胃黏膜病变  本组急性胃黏膜病变6例,均发生在溃疡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术前术中均有休克存在,发生率20.7%。发病时间与术后3~7天突然出血,来势凶猛,很快出现休克。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2例急诊行剖腹探查,发现残胃黏膜广泛糜烂,多处浅表溃疡,行全胃切除。以后4例采取综合保守治疗,包括积极抗休克、输血、止血、保护胃黏膜、H2受体阻断剂等。全部治愈。发病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严重创伤或休克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体内5-羟色胺分泌明显增加,导致胃黏膜下血管痉挛收缩,胃黏膜下明显缺血,同时胆汁的返流,破坏了胃黏膜屏障,H+逆弥散迅速增加,胃黏膜发生缺血、糜烂、胃黏膜细胞脱落多于再生,修复困难。预防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前后积极抗休克,保护胃黏膜及H2受体阻断剂治疗。

  2.3  吻合口溃疡  本组吻合口溃疡6例均于毕氏Ⅱ式术后1~2年内发病,上腹部症状不明显,而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镜检查确定诊断。其主要原因是胃切除量不足。再次手术采用Roux-Y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而愈。胃切除术后溃疡复发原因,文献报道主要有胃切除量不足、胃窦黏膜残留,以及胃泌素瘤等内分泌腺腺瘤病。预防方法是胃切除量应>50%,选择Bancroft溃疡旷置时其胃窦部黏膜一定要剥离干净。

  2.4  急性胆囊炎  本组急性胆囊炎2例,发生率6.9%。发病时间在术后2~7天。术前无胆囊炎病史,术中探查也未发现胆石,再次手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水肿明显,行胆囊切除治疗而愈,其原因可能是切断了分布至胆囊的迷走神经分支,胆囊收缩素释放减少,Oddi氏括约肌痉挛及胆囊壁损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由于胃切除术后胃液的杀菌作用减弱,胆道逆行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临床上遇到术后异常发热、右上腹痛时应警惕并发此病的可能及时行B超检查,以免误诊。治疗上可在密切观察下先行动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手术,以免胆囊坏死穿孔,术后加强营养支持,选用有效抗生素,以利机体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225502 江苏姜堰,姜堰市顾高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廖年根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