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5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见。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2辨证分型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见。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76例,男85例,女91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8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40例,占79.5%;其他季节36例,占20.5%;176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2天。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症见大便溏泄,酸臭,有食物残渣或奶花等,腹胀拒按,时痛欲泄,泄后胀痛减轻,舌质正常,苔白腻或中心黄厚,脉沉实有力。治宜消食导滞,佐以健脾分利止泻,方用平胃散加减:苍术、姜汁炒厚朴、陈皮、甘草、炒二芽、神曲为主,辅健脾和胃之太子参、焦白术、云苓,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

     积食油腻泄泻不止者可加鸡内金、山楂以健脾消积,调理三焦。但上二药由于炮制不同,功效各异,其生者增食健胃,炙者止泄进食。如久泻舌质红,少苔而干,为久泄伤阴,则非本方所宜。

    1.3.2  暑热腹泻  多因感受暑邪,或由饮食不洁,暑热内迫大肠所致。起病急骤,或有烦躁,发热,肢冷,伴恶心呕吐,大便水泻如米泔或蛋花汤样,状若喷射,恶臭如败卵,便次频无计数,小便短少,重则目眶下陷、睡时露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解表,佐以祛暑止泻,方用四味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黄连)为主方加减。如脾虚不运,胃气上逆呕吐,可加半夏、茯苓、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

    1.3.3  寒湿腹泻  大多由脾胃素虚,寒湿之邪侵袭胃肠,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传导失职,清浊不分,饮食不化,并走大肠所致。症见肠鸣腹泻,大便清稀,或似水样,或完谷不化,小溲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细。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味治疗。

    如泄泻频繁,方中白术用黄土炒焦,加陈仓米(土炒)以增强健脾渗湿,涩肠止泻作用;如胃寒冷痛吐酸者可加砂仁、草蔻、吴茱萸等以加强温中止呕制酸作用。

    1.3.4  湿热腹泻  多发于夏秋季,由湿热传里、伤及胃肠所致。骤然发病,腹痛即泻,口渴烦热,大便如水样,一日10~20余次,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若兼见发热无汗、呕吐者可加藿香、半夏、竹茹解表清里,降逆止呕。

    1.3.5  脾肾阳虚腹泻  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失运,升降失调,气机阻滞,而清浊不分所致。其主要见症为腹胀满不适,隐隐作痛,面色白,四肢发凉,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一日数次,反复发作。稍进油腻则胸闷不舒,便次明显增多。久泻不已,脾胃愈虚,中阳不振,肾阳不足,不能化生精微,渐至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治宜温肾阳,益中气,健脾强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附子、肉桂、桔梗、砂仁、炙甘草)。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诸症消失者为痊愈;大便次数接近正常,基本成形,诸症消失或仅存肠鸣腹胀者为显效;便泻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者为好转;大便情况及诸症均未改善者为无效。

    2.2  疗效分析  本组176例中,痊愈154例,占87.5%;显效16例,占9.0%;好转4例,占2.3%;无效2例,占1.2%。总有效率98.9%。在174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30天,平均为3.9天。其中伤食泻平均疗程为2.2天,暑热泻平均为3.3天,寒湿泻平均为2.8天,湿热泻平均为2.8天,脾肾阳虚泻平均为7.2天。各型疗效相比较,以伤食泻疗效为最好,与寒湿泻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其他三型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小儿腹泻各型疗效比较 

    3  体会

    小儿腹泻原因较多,但总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则生湿,湿盛则脾困,无湿不作泻”的说法。且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水湿精微,脾健胃和则水谷得以腐熟而化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则水反化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之气,不能输化,合污下降而生泻利。

    腹泻的成因,除寒湿、暑热等致病因子损伤脾胃外,饮食不当则更为多见。本组176例中,伤食腹泻计62例,占35.2%。然饮食所伤,又当以生冷为主,或饮食壅滞,损脾伤胃,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而作泄泻。上述诸多原因,仅是发病的外界因素,其根本原因则与个体脾虚胃弱有关,因脾虚而阳气不能内充,阳气不足则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而致升举无力则下陷,终成泄泻。但脾的阳气,又与肾中真阳的温煦密切相关。脾肾阳气相互资助,共同完成温煦肢体、运化水谷精微及气化水液等一系列机能活动。一旦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脾阳不足,无以充养肾阳,形成脾肾阳气俱损,使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等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而生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等;同时又因“肾为胃关”,肾阳不足,则关闭不密,而大便下泄。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极易导致腹泻。暴泻为实,久泻为虚,具体治疗时当以注重脾胃为主。在调理脾胃的前提下,结合临床症状表现,辨证施治,并注意饮食调配。笔者在治疗小儿伤食腹泻时,多采用平胃散加味,而不用保和丸,是取其消食健脾,无损于脾胃的优点,以求标本兼治,邪祛正复,得心应手,收效颇佳。同时,对于泄泻伤津的患儿,要少量多次给白糖水,或淡盐水喂服,以增加水液。对脾肾阳虚腹泻和寒湿腹泻的患儿,泻止便调后,可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或附子理中丸1~2周,以温阳健脾,巩固疗效。

     作者单位:437000 湖北咸宁,咸宁市咸安区中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胡海燕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