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6期

慢性前列腺炎现代医学的临床诊断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综述了1993~2005年临床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对慢性前列腺炎近年来的诊断学进展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及阐述,以期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寻求出一种更先进、方便、可靠的检测方法。【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诊断。overview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临床常见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综述了1993~2005年临床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对慢性前列腺炎近年来的诊断学进展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及阐述,以期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寻求出一种更先进、方便、可靠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诊断; 综述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e modern medical science  in chronic prostate gland inflammation

    Guo Xue-ying.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Tie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  Overview the 1993 to 2005 of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 for the chronic prostate gland inflammation and examine standard, the diagnosis learns the progress for review the system, proceed the research of the deeper level of structure to the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chronic prostate gland inflammation with the period, for a kind of more advanced, convenience, dependable examination method.

    【Key words】  chronic prostatitis;  clinical diagnosis;  overview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PⅡ)及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Ⅲ),其中CPⅢ型又分为炎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ⅢA)及非炎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ⅢB)[1]。前列腺液镜检不能将三者鉴别诊断,而尿四杯定位细菌培养试验被认为是明确诊断的金标推,即收集初段尿(vb1)5~10ml、中段尿(vb2)20~30ml、前列腺液及前列腺液后的初段尿(vb3),4个标本分别作细菌定量培养,比较其结果,如前列腺液和vb3明显多于vb1及vb2,可诊断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2]。然而尿四杯定位细菌培养试验临床操作繁琐,难以坚持应用。随着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上的不断提高,只有依靠先进的检测手段准确地诊断,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为此,结合文献报道,将近年来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检测方法简略综述如下。

    1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检测方法

    1.1  间接血球凝集法  王廷基[3]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对60例泌尿外科患者做了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抗体检测,其中慢性前列腺炎35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感染25例,检测结果表明:溶脲脲原体抗体阳性14例(23%),其中慢性前列腺炎及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5.7%和20%;人型支原体抗体阳性1例(1.6%)为慢性前列腺炎者,认为间接血球凝集试验主要反映血清中IgM抗体的水平,较病原分离更为实用。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检测。

    1.2  放射免疫法  田军[4]对49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Meares-Stamey法分为慢性细菌性组、慢性非细菌性组、前列腺痛组,并将12例健康人组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前列腺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经统计学处理,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前列腺液SIgA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故认为前列腺经细菌刺激后其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细菌性前列腺炎组SIgA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关,其SIgA平均值比正常组高,但统计学处理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SIgA浓度最低,说明前列腺在正常状态下其SIgA值不会明显升高,故可认为前列腺液中SIgA升高可作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之一。但无法鉴别菌属之间的差别。

    1.3  前列腺液内毒素测定  沈周俊[5]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47例慢性前列腺炎、15例前列腺痛病人和11例对照者中段尿(vb2,称标本1)、前列腺按摩后前列腺液和尿液(vb3,与前列腺液合称标本2)内毒素浓度,同时作细菌培养。结果表明,革兰阴性(G-)菌或G-菌合并革兰阳性(G+)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标本2的内毒素浓度较标本l升高。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列腺痛组,显著高于G+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或细菌数低于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G+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或细菌数低于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标本2与标本1内毒素之差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前列腺痛组,表明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内毒素升高与G-菌生长有关,所以前列腺液内毒素的测定对慢性前列腺炎特别是G-菌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意义较大。

    1.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使DNA和RNA迅速扩增,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缺陷及寻找肿瘤标记的方法,具有可以确定单个靶物质的极其高度的敏感性。邵强[6]对7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PCR技术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并同时进行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检测,结果在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26.7%,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均为阴性;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上皮细胞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是前列腺液阳性者,尿及尿道上皮细胞均为阴性。胡俊卿[7]应用PCR对11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淋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病人87例,其中淋菌36例,涂片找奈瑟双球菌仅9例,PCR法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可以看出,PCR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传统的尿、前列腺液培养省时快速,且对标本保存要求简单,处理方便[8]。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1.5  尿流率测定  廖利民[9]将慢性细菌性及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归为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认为局部炎症、疼痛及会阴部肌肉疲劳可能是引起下尿路功能改变的因素之一,其对46例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患者进行尿流率测定,阐明此类患者尿流率改变,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表明盆底肌肉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所致的功能性尿道梗阻为其部分原因,选择24例上述患者,给予口服泌尿灵治疗,测定尿流率,评价其疗效,说明尿流率测定在此类患者的病因学研究、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廖利民[10]在另一组研究中,对72例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排尿期的尿路功能,进行排尿期压力—流率—肌电图测定。结果表明:72例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发生率为88.9%,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者1l.1%,并对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功能性尿道梗阻及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有助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孔祥琴[11]测定了20例正常男性和110例下尿路障碍患者的尿流率及尿流率曲线,结果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上指标有明显异常,认为尿流率测定可用于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筛选及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

    1.6  B超检查  吴学杰[12]用经直肠B超对73例前列腺进行了探测,其中43例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30例为正常人,检查发现慢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中36例(84%)内部回声不均,周边区有低回声晕,5例(12%)发现有结节样强回声团,6例(14%)前列腺部尿道呈串珠样改变,3例发现有前列腺囊肿,另在测得前列腺各径中,前列腺炎组的长径、横径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显著,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因此认为经直肠B超对前列腺内部结构显示清晰,亦可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辅助诊断之一。

    1.7  X线检查  据莫曾南[13]引用国外文献报道:慢性前列腺炎引起尿道功能性梗阻,表现为:膀胱颈和前列腺部尿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导致前列腺和射精管内尿液反流,造成“化学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甚至附睾炎。这种前列腺和射精管内的尿液返流,有时很容易在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片中显示出来。

    1.8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量表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贾金铭、郭军、张亚强、孔令青等[14]通过一年半的时间应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量表(NIH-CPSI)对227例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CP)/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进行研究,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表明,NIH-CPSI问卷,基本反映了CP患者的基本症状特点,其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或不适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会阴部、膀胱区、骶部疼痛或不适,多数患者有排尿不尽;51.54%患者想到症状,68.72%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表明心理因素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的发生、发展、预后与转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  其他  近年有些专著[2]曾介绍慢性前列腺炎在CT检查下的形态学改变但因其特异性不强,费用昂贵,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膀胱镜检查,对前列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15],可见尿道前列腺部尿道黏膜充血,尿道内有絮状分泌物等,此法临床应用中患者有一定痛苦,不易被接受,因而很难普及应用。

    2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有些方法仍然只是对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痛的筛选诊断方法,不能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各型之间的鉴别诊断,其与“金标准”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尿四杯定位细菌培养试验是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具有定位、定性鉴别诊断作用,然因其操作较为繁琐,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坚持应用。所以尽快寻求出一种快速、方便、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虽具有—定优势,但因其高度敏感,多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表现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反应血清IgM水平的高低,放射免疫法是对前列腺液中SIgA水平的检测,二者只反映细菌感染情况,无法进行细菌类别的鉴别诊断。其他如B超等,特异性不强,很少使用。为此,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寻求出一种先进、方便、可靠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军.前列腺炎诊断与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5):37.

    2  郭应禄.临床男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

    3  王廷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男科学杂志,1999,9(2):76-78.

    4  田军.前列腺免疫功能状况在慢性前列腺炎分型中的临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17(12):743.

    5  沈周俊.前列腺液内毒素测定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治中的意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4,9(2):89-90.

    6  邵强.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5):302-304.

    7  胡俊卿.慢性前列腺炎113例临床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1998,38(4):105-106.

    8  邓耀良.用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慢性淋病性尿道炎及前列腺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0(5):259.

    9  廖利民.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患者尿流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4,15(5):370-372.

    10  廖利民.压力-流率测定评价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下尿路功能.北京医学,1999,20(4):263.

    11  孔祥琴.成年男性尿流率及尿流率曲线测定的临床意义.山东医药,1999,34(12):18.

    12  吴学杰.经直肠B超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价值.男性学杂志,1995,9(4):207-208.

    13  莫曾南.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及其治疗对策.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5):226.

    14  贾金铭,郭军,张亚强,等.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诊断学标准.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08/19-2005/08/23:44-45.

    15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78-612.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守  中)

作者: 郭学英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