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1期

《血证论》总论篇对血液病临床的启示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血证论》为清唐容川所著的单论血证的专著,对清后医家的血证临床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血液病学与中医的血证密切相关,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而中医药在血液病的治疗中独具特色,重新温习《血证论》,梳理血液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对中医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规范和疗效提高必将产生有益的作用,《血证论》中我们所熟知的......

点击显示 收起

  《血证论》为清唐容川所著的单论血证的专著,对清后医家的血证临床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血液病学与中医的血证密切相关,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而中医药在血液病的治疗中独具特色,重新温习《血证论》,梳理血液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对中医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规范和疗效提高必将产生有益的作用,《血证论》中我们所熟知的是止血、消瘀、宁血、养血四法,而此次我们从总论篇论述,主要是出于理论对总的治疗思路层次的指导更偏重一些,更能体现《血证论》对临床治则治法的指导作用。

    《血证论》的总论篇分六个论篇,分别论述如下。

    1  第一篇  阴阳水火气血论

    此篇中阴阳水火的关系较好理解,而水火与气血的关系较难理解,为什么水火即是气血?一般的对应关系为阴-水-血,阳-火-气,而此处是阴-水-气,阳-火-血,强调的是水即气化,火即化血,其中的含义是:(1)气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水的代谢及气的功能来讲,水的运行代谢需要气作为动力,才能在全身周流不息,而在水的运行过程中气达到了气化的生理过程,完成了气的功能,所以才有文中“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验之临床,贫血病人容易出现水肿症状,部分病机即是气虚不运,水湿停聚而为湿邪,通过补气行气利水治疗,水邪去,水肿消,贫血也容易改善;(2)火与血的关系:①火生血,火亢而不生血,心属火,心生血,血液的生成有心火的重要作用,化赤为血,而如果内热生,肝火旺,火热亢盛而血液耗而不生,在治疗重型再障中的清热解毒治法,现今的医家从肝论治再障都可以从此找到依据;②火生血,火化不及而不能生血,除在文中提到的方剂人参养荣汤的远志、肉桂之意,在再障治疗中的补火助阳的治法,除辨证为明确阳虚患者外,在阴虚患者的治疗中均要加入少量的补阳药,以达到阴阳互生的目的,均有此理。从以上阴阳水火气血关系的理解中,可以找到临床治疗红细胞疾病的关键之处,即调和阴阳水火气血的平衡,补不足,损有余,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第二篇  男女异同论

    本篇有五个主要观点。

    2.1  男女气血运藏之不同  男性气血藏于丹田而为肾精,女性气血达于血室而为月信,故血液病虚症患者男性重在补益肾精,精气充足,气血不亏,女性重在控制月信,藏而不泻或少泻而气血易生,故男性相对女性好治疗,再障女性患者如加用雄性激素后,月经少甚至停经,病情易缓解,反之则难治。

    2.2  男女之除旧生新的不同  男性血溢上为胡须,女性血溢下为月经,对于观察病情有意义,男性胡须更新快,气血充盛,病情易缓解,女性月经稳定或容易控制,甚至闭经,气血丢失减少,则病情易缓解。

    2.3  男女血失常道的特点不同  男性多吐衄,以鼻腔、消化道出血多见,女性多崩带,以子宫出血多见,这种规律符合了男女生理的特点,在出血的治疗中注意以上特点,容易把握治疗的原则,即男性多清泻,引热下行,女性多收涩,固摄止血。

    2.4  祛瘀与生新的关系  即“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祛瘀为生新之法,而生新亦为祛瘀之法,与现今临床见瘀血只祛瘀的治法有不同,在瘀血证的治疗中注意祛瘀的同时佐以补血的治疗,在血液病中血虚兼有血瘀证的治疗中又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有待进一步验之于临床。

    2.5  生血之源在于补脾  分为补脾阳和补脾阴之不同,在现今临床中我们注重补脾阳、补脾气的治疗,而忽视了补脾阴的治疗,对于贫血有虚热证表现的患者,补脾阳的药物不适用,而又需要补脾治疗,文中提到予补脾阴可加快疗效,这对我们在治疗中详细辨证,解决用药矛盾大有帮助。

    此篇重点在于论述男女之不同,为我们在临床根据性别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新的祛瘀生新和补脾阴生血的观点,对我们启示较多。

    3  第三篇  脏腑病机论

    此篇类同于我们通常的脏腑病机辨证,故从略。

    4  第四篇  脉证生死论

    此篇主要观点是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而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定血证之死生者,全在观气之平否,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意义大,文中论述了以下四种情况:(1)吐血而热不发热者易愈,阳和阴易守;(2)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气顺易降;(3)大便不溏者犹有转机,若大便溏,则上越下脱,有死无生;(4)再验其脉,脉不数者易治,其气尚平,脉数者难治,其气太疾,脉浮大革数而无根者难治,脉有一丝缓象,尚可挽回。

    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是中医的特色之一,现代医学多依赖于实验室指标对疾病的预后加以判断,而以上四点说明了在临床当中,医师通过兼证、胃气、脉象等的观察是可以对预后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中医四诊应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5  第五篇  用药宜忌论

    此篇论述了汗、吐、下、和、补五大治法在血证中的宜与不宜,包括以下几点:(1)血证忌发汗,衄血、吐血、咯血均不宜汗法,发汗则气发泄,过汗则伤阴;(2)血证忌吐,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血家最忌动气,涌吐则气上,不利治疗;(3)下法: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其九,正宜下之,以折其气,但下之需乘其时,正气不足需缓缓调停,再宜清润利之;(4)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法,表和肺气,里和肝气,调和阴阳,调和气血,和法在血证中应用最广;(5)补法:血证属虚痨门,必议补法,包括祛邪后补、祛瘀后补、补脾补肾、补阳补阴、补气摄血、引火归元等。

    治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药物的应用及疗效,文中概括了五大治法在血证治疗中选择的道理,主推和法,合理应用下法、补法,忌用汗法、吐法,明确了治法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原则,对我们在临床之中合理应用中医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本书补救论,此篇强调了此书多用凉药,少用热药,然非弃热药不用,特以血证宜凉多,非谓血证全不用热药,概括了血证用药凉多热少的特点,为避免后学者误读而出现治疗思路的局限,提出“非弃热药不用”,也体现了笔者写书时认真负责的态度。

    以上《血证论》总论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阴阳水火气血关系、男女异同、脉证生死、用药宜忌等观点,结合临床,对血液病的治疗大有裨益,当然它并不能概括所有血液病中医治疗的特点,但读则思,思则明,验之临床,方为掌握,笔者认为现今之临床医生多受限于教科书之条框之中,或受现代医学知识影响较大,对临床识证辨证多一知半解,岂能期盼疗效和发挥中医特色,只有认真研读中医典籍,掌握精髓,验之临床,并能有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才能超越古人,促进中医发展,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笔者对《血证论》的总论篇进行了如上的理解论述,望对同行学习有益。

    作者单位: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中医院血液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刘伟,白玉盛,秦 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