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0期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与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人32例,均为胆囊切除手术及胆总管探查手术术中损伤所致,均行CT+PTC检查证实胆道狭窄和梗阻,现将患者再次诊疗情况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996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胆管损伤病人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8~79岁。2损伤分类低位胆管损伤(Ⅰ级)18例,占56。高位胆管损......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人32例,均为胆囊切除手术及胆总管探查手术术中损伤所致,均行CT+PTC检查证实胆道狭窄和梗阻,现将患者再次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6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胆管损伤病人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8~79岁。

    1.2  损伤分类  低位胆管损伤(Ⅰ级)18例,占56.25%;高位胆管损伤(Ⅱ级)6例,占18.5%;肝门部损伤(Ⅲ级)2例,占6.17%;肝管损伤(Ⅳ级)1例,占3.09%;副肝管损伤5例,占15.65%。

    1.3  损伤原因  (1)胆囊切除术尤其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者过于自信,麻痹大意,操作不仔细,动作粗暴,在胆囊三角区内大块组织结扎、止血,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胆囊,使胆总管和肝总管位置改变成角,容易引起结构误认,在未辨清“三管”之前,盲目切断胆囊管是引起胆管损伤的直接原因。(2)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游离胆囊层次过深,伤及肝床下肝内血管,使用电凝、电切不当,解剖关系辨别不清时,尤其对于有些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操作困难时,过于牵强、自信,不能及时中转开腹,酿成错误。(3)手术时,胆囊处于急性炎症水肿期,组织粘连,胆管壁脆性增加,这时,术者动作粗暴,解剖过大时容易损伤胆管,即便是术中发现而行修补,也易形成纤维疤痕,使胆管狭窄。(4)胆囊三角结构复杂,而术者对变异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损伤。

    1.4  手术方式  (1)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的处理:适当游离胆管断端,保证吻合口无张力,血供良好,行黏膜对黏膜间断缝合,吻合口放置适宜的“T”管支撑,放置3~6个月,此种术式,我院的再手术率为0;(2)术后发现胆管损伤:24~48h以内:行Ⅰ期缝合,方法同上,再手术率为20%,48h以上:先行胆管引流,同时加强抗感染、支持、改善全身营养等治疗,3~6个月后再行重建,再手术率为20%;(3)胆管损伤严重,无法行胆管断端吻合者,行Roux-en-Y吻合术,再手术率为15%[1]。

    2  讨论

    近年来,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是普外病房诊治的主要疾病,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医源性胆管损伤随病例的增加和手术的增加而增加,已经引起广大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依笔者经验,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及损伤后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认识,提高术者的技术水平  要认识胆囊切除手术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手术,要强调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充分显露术野,麻醉满意,不要过分追求小切口,掌握胆囊三角区正确的解剖变异,做到心中有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除过程中,紧贴胆囊壁分离,注意不要过度牵拉胆囊以免造成胆管成角或者损伤血管,切断胆囊管之前,再次确认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之间的关系。

    2.2  正确选择切口  对于肥胖、胆囊积液、需行胆总管探查的病人,笔者采用Mirizzi切口:经腹直肌垂直切口切开皮肤至腹膜,然后采用肋缘下切口切开腹膜。该切口的优点是:既避免切断腹直肌,又可充分显露肝门、胆囊三角区术野,操作方便,术后引起切口疝的机会大为减少。

    2.3  解剖胆囊三角  将胆囊三角分为:右三角和左三角,左三角构成为:肝脏、肝总管、胆囊管,右三角构成为:肝脏、胆总管、胆囊管,遵循先右后左的解剖原则,充分显露哈氏袋,进而更清楚三管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力的杜绝胆管的损伤。

    2.4  对于胆囊处于急性水肿期或是胆囊已萎缩  胆囊与肝门、肝总管紧密粘连,使胆囊三角解剖层次不清者,可先行胆囊大部切除,充分显露胆囊三角,再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对胆囊管内结石嵌顿的应采用用手捏、挤的办法,先取出结石,再结扎胆囊管,尤其要注意避免紧贴胆总管切断,而导致结扎胆囊管残端后引起胆总管狭窄。对于一些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若胆囊炎症严重时,应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几率,可采取化学切除法:次全切除胆囊,残端用碘酒、乙醇烧灼胆囊黏膜[2]。

    2.5  对于胆囊三角内变异性出现的管道  不要轻易下迷走肝管的结论,应充分重视右肝管变异的可能性,不能盲目结扎,防止损伤,要尽量追踪其汇入胆管处,明确走行的来龙去脉,一般讲,进胆囊的管道可结扎,而从肝脏出来的管道不可轻易结扎。若损伤后应行胆总管探查,辨明是否是右肝管,最好行Ⅰ期吻合、修补加支架引流。笔者曾遇到1例行胆囊切除术时,发现从肝脏出来一约0.2cm粗细的管道,考虑为迷走胆管,予以结扎后,术后出现黄疸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

    2.6  行二次胆道手术时应遵循  先从右肝脏面胆囊床开始解剖,依据肝圆韧带,触摸肝固有动脉,定位肝门,细针穿刺确定胆管,肝门部粘连的肠管,应予剥离,剥离后可清晰显露肝门解剖,但应坚持“宁伤肠管,不伤胆管、血管”的原则。

    实际上,大多数医源性胆管损伤,包括术中、术后早期发现的,行Ⅰ期缝合及相应修补是非常困难的,要坚持两个原则:(1)所修复胆管必须要支架引流;(2)修复后的胆管附近必须放置适宜的引流管,便于术后观察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美)埃塔拉(Etala.E)(著),刘青光(译)胃肠手术技巧图谱.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10,ISBN:7-5062-424-7.

    2  石景森,王炳煌.外科黄疸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ISBN:7-80157-589-X.

  作者单位:810000 青海西宁,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外一科

   (编辑:张  彦)

作者: 严得庆,安华轩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