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2期

中药联合针刺放血治疗神经性皮炎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用药联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未再继续治疗,近日加重,于2006年2月16日前来就诊。隔日1次,扣刺当天,瘙痒明显减轻,夜能入寝,扣刺3次后,皮损已变薄,服药10剂,扣刺7次,局部已不瘙痒,皮肤色已基本正常,皮损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患者不想再服中药,就继以梅花......

点击显示 收起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属中医“牛皮癣”、“摄领疮”范畴。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用药联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女,35岁,2006年2月20日就诊。患者诉:1个月前,自觉颈部瘙痒,未在意,继之双肘部亦发痒,搔抓后,局部皮肤增厚,且逐渐扩大,遂于2月20日前来就诊。症见颈及两肘部外侧皮损呈多角形扁平丘疹,皮纹加深,皮肤增厚,边界清楚,色红,可见抓痕。自觉局部剧烈瘙痒,伴心烦口苦,睡眠欠佳,便调,纳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属血热风盛,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疏风清热饮加减: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僵蚕6g,荆芥9g,防风9g,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10g,珍珠母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晚饭后1h顿服,同时用梅花针扣刺局部及风池、曲池、合谷、内关、神门,背部第4颈椎到第5胸椎两侧夹脊穴,局部以微渗血为度,穴位到潮红而止。因患者不在本地,5天后复诊,自述,当天晚上瘙痒明显减轻,现皮损明显变薄,皮肤色淡红,症状明显减轻,口苦已除,眠可,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龙胆草,继服5剂,梅花针扣刺同前。1个月后,带他人前来就诊,自述药后皮损痊愈,未再复发。

    例2,男,55岁,2006年2月16日就诊。患者诉2005年8月因染发过敏引起过敏性皮炎,满头瘙痒有渗出。经某院治后,基本痊愈。2个月后,又觉头部发痒,皮肤发红,继则皮肤增厚,上有细小鳞屑。经某院诊为“银屑病”,治之少效。未再继续治疗,近日加重,于2006年2月16日前来就诊。症见头部及头周发际边缘、颈、项、耳前皮肤色暗红,皮损浸润肥厚,呈苔藓化,自觉瘙痒剧烈,夜痒重,口苦、便干、舌质暗红、苔黄、根腻、脉弦数,证属血虚风燥,风邪蕴郁,治以搜风清热,活血通经。方用乌蛇祛风汤加减:乌蛇9g,白芷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9g,龙胆草9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桃仁10g,珍珠母3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甘草6g,僵蚕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2次,晚饭后1h顿服,同时配合梅花针扣刺局部及风池、大椎、神门、曲池、合谷、背部第4颈椎到第5胸椎两侧夹脊穴,局部扣刺到微出血为度,穴位扣刺潮红。隔日1次,扣刺当天,瘙痒明显减轻,夜能入寝,扣刺3次后,皮损已变薄,服药10剂,扣刺7次,局部已不瘙痒,皮肤色已基本正常,皮损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患者不想再服中药,就继以梅花针扣刺3次病愈,随访到今未发。

    2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主要以瘙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头、颈、项、眼睑及躯干四肢,常对称发病,主因情志不遂,闷郁不舒,心火上炎,或风邪侵扰,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或因湿热邪毒,蕴于肌肤,阻滞经络,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发病。自觉局部阵发性剧烈瘙痒,或夜间痒甚,影响睡眠,初起皮损为红色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红色斑片,皮肤增厚,皮沟加深,呈多角性丘疹或苔藓样变,边界清楚,久之皮肤粗糙,纹理加深,可见抓痕,伴心烦失眠、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1]。

    中药辨证:临床上有风湿热型和血虚风燥型之分。前者发病时间较短,用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9g,防风9g,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栀子9g,黄芩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晚顿服,10天1个疗程。方中,荆芥、防风、白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祛风胜湿止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栀子、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口苦加龙胆草以清泻肝胆湿热,眠差加珍珠母重镇安神止痒;便干加大黄、芒硝,泻下通便。血虚风燥用乌蛇祛风汤加减:乌蛇9g,僵蚕10g,荆芥9g,防风9g,黄芩10g,黄连6g,金银花10g,连翘10g,甘草6g,当归10g,桃仁10g。方中乌蛇、僵蚕,搜风止痒;荆芥、防风祛风止痒;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当归、桃仁补血活血通络以止痒;甘草调和诸药,久之不愈,加丹参、三棱、莪术以增强活血之功。每日1剂,水煎2次,晚顿服,10次1个疗程。

    针刺放血:常规消毒选定之穴及皮损局部,用梅花针扣刺。头面部取风池、大椎、内关、曲池、合谷;肩背部及上肢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及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和背俞穴;下肢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及背部相应夹脊穴位和背俞穴[2]。局部从内向外自上而下,以微出血为度,穴位扣致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  李林.实用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235.

    2  程爵棠。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3.

   作者单位:041000 山西临汾,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周永琴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