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2期

淋巴管静脉吻合治疗医源性淋巴回流障碍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医源性淋巴回流障碍是指在手术或放疗过程中,由于可以避免或不可以避免的原因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并超过了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产生局部肿胀,多见于四肢、乳房、会阴等部位,属继发性回流障碍,淋巴管发育正常,一旦重建淋巴管回流通路,将取得很好疗效。我院收治8例医源性淋巴回流障碍病人,采用静脉淋巴管吻合法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医源性淋巴回流障碍是指在手术或放疗过程中,由于可以避免或不可以避免的原因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并超过了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产生局部肿胀,多见于四肢、乳房、会阴等部位,属继发性回流障碍,淋巴管发育正常,一旦重建淋巴管回流通路,将取得很好疗效。我院收治8例医源性淋巴回流障碍病人,采用静脉淋巴管吻合法治疗,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减轻了病人对手术的顾虑,避免了医患纠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病人,男1例,女7例,年龄分布32~59岁。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2年。5例为乳癌根治术后,1例为保守放疗后,2例为腹股沟肿物切除术后。

    1.2  手术方法

    1.2.1  选择切口  以上肢为例,患者仰卧,患肢外展,常规消毒铺巾。在上臂1/3处,以0.25%亚甲蓝5ml环行点状皮下或皮内注射,1h后可见皮下蓝线。在注射部位以上10cm,头静脉、贵要静脉附近各作一横切口约3.0cm,切皮时保留皮下浅静脉分支。切开皮肤后,用纹式小弯钳钝性分离,撑开脂肪小叶的膜性结缔组织,摘除脂肪小球,注意有无已蓝染的淋巴管在其下通过。

    1.2.2  静脉、淋巴管的辨认  浅静脉在皮下,内有暗红色血柱,有时近似蓝色,易与淋巴管混淆,但其表面有少量脂肪附着,且易除去,切断后有暗红色血液流出。选择切断后有血液流出,近端静脉瓣膜好的,口径在0.3~1.0mm静脉留用。淋巴管位置较静脉深,壁薄,半透明,被染成蓝色,管表面有较多脂肪紧密附着。吻合时选择切断后有淋巴流出之淋巴管,其口径约为0.2~0.6mm。小动脉壁厚,有搏动,小神经表面光滑,呈银灰色,易辨认。

    1.2.3  吻合方法   常用端端吻合法:静脉的近心端与淋巴管远心端吻合。要求吻合口对位准确,静脉进针,淋巴管出针,边距及针距均匀,边距静脉为壁厚的2倍,淋巴管为壁厚的3~4倍。打结张力不能太大,第一结所成结圈相当于静脉壁厚的2倍。由于静脉与淋巴管径的差异,还可以运用端侧吻合、插入吻合、套入吻合法。术后常规抗炎、抗凝。

    2  疗效评价

    淋巴水肿疗效评价,包括肢体消肿,炎症控制和功能改善情况。

    优:肢体消肿率高于80%,完全控制炎症发作次数80%以上、病人自觉肢体松软,活动自如,对手术感到满意。良:肢体消肿率高于50%,炎症发作次数较前少50%以上。肢体松软程度改善,病人对手术基本满意。差:无消肿或反而加重,炎症发作次数如故。自觉肢体症状无改善,病人对手术不满意。本组优6例,良2例。

    3  讨论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回流的第二途径,虽然淋巴系统的体液运送量比静脉少得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这一系统机制发生障碍,将引起组织间隙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积聚,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加,发生水肿。

    淋巴管静脉吻合治疗淋巴回流障碍的依据是:淋巴管内有三层平滑肌,管腔内有向心性瓣膜,淋巴管可自主收缩。以两瓣膜间距为一个收缩单位,由远及近,每次收缩压4~6.7kPa,每分钟收缩5~6次,使淋巴液向心流动。

    患肢淋巴回流障碍后,出现肿胀,长时间肿胀使皮下结缔组织纤维化。在出现肿胀后,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淋巴管壁薄,淋巴管静脉吻合难度大,应尽可能多吻合淋巴管,以保证较多通畅淋巴管存在。尽快使淋巴回流,消除患肢肿胀。可深浅淋巴管同时吻合。深部淋巴管较浅部淋巴管壁厚,但视野小,操作不便,加之深浅淋巴管有广泛交通支,可只吻合浅淋巴管。

   作者单位:1 130000 吉林长春,长春市君安医院

    2 吉林辽源,辽源市中医院

    3 吉林长春,长春市延安医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李强,刘 波胡艳芝,丛海播,赵成谨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