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期

应用穴位注射配合治疗婴幼儿腹泻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婴幼儿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998年以来,临床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补液疗法等治疗,疗效不显著者,我们又采用了穴位注射疗法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998年1月~2005年12月,共治疗438例,病儿均为经抗生素、抗病毒治疗3~5天,效果不理想的病儿,主要表现大便稀水样无味或腥......

点击显示 收起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998年以来,临床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补液疗法等治疗,疗效不显著者,我们又采用了穴位注射疗法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选择年龄为3个月~2周岁病儿。1998年1月~2005年12月,共治疗438例,病儿均为经抗生素、抗病毒治疗3~5天,效果不理想的病儿,主要表现大便稀水样无味或腥臭味极少,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等的病例。

    1.2 方法 病儿均继续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和补液法,配合应用足三里、止泻穴或加用大肠俞注射药物疗法。足三里穴注射维生素B1,2mg/(kg·次)。止泻穴(外踝前下放凹处)注射654-2, 0.3~0.5mg/(kg·次)。腹泻日15次以上者可日注射2次,15次以下者可日注射1次,均采用双侧同时注射。一次疗效不显著的,再加大肠俞穴注射维生素B12,250μg/次,日注射1次。如有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可足三里穴改用盐酸异丙嗪0.5~1mg/(kg·次)。

    2 结果

    438例病儿1~2次治愈165例,占37.67%,3~4次治愈195例,占44.52%,5次以上治愈78例,占17.81%。

    3 典型病例

    病儿,男,10个月,2003年8月15日,因腹泻、发热2天入院,住院期间先后应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病毒药物和液体疗法治疗3天,效不显 著,腹泻次数由入院时13次/d增加为20次/d左右,大便为稀水样无味黄便,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故配合穴位注射疗法,第2日大便次数仅4次,大便由稀水样而为稀软便,再注射1次,并继续口服ORS液而痊愈出院,共住院6天。

    4 讨论

    婴幼儿腹泻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选用穴位注射疗法配合治疗,对常规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法不佳者,尤其腹泻日久,大便稀水样无腥臭味者,往往收到满意的效果。选穴认穴准确是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好坏的关键之一,注射时最好采用1ml注射器,以保证药物的准确用量。进针后要提插捻转以增强穴位刺激,提高疗效,回抽无血后再注入药物。部分患儿注射654-2后可出现面红、微喘,轻度烦躁等症状,是正常的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待1~2h后可自行消失,有这些反应者疗效更佳。足三里为胃经之合,取之可燥湿健脾,引滞下行,是强壮穴;大肠俞为大肠之俞穴,取之可疏调经气、理腹胀;止泻穴有涩肠固脱之效,相互配合加之维生素B1、维生素B12、654-2、异丙嗪的药理作用,使疗效更加显著。因具有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肠内容物吸收和肠上皮细胞的更新及功能恢复,加强肠收敛和抗分泌作用,纠正胃肠运动紊乱,从而达到治疗婴儿腹泻。穴位注射疗法既经济又简便易行,而且疗效显著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可使药物沿经络系统直达病灶,具有用药量虽小而疗效高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单位: 155700 黑龙江饶河,饶河县中医院

  (编辑:李 木)

作者: 刘安雪, 宋廷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