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3期

慢性乙型肝炎145例的中医辨证分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为验证2002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专业委员会在南宁召开的全国会议(以下简称南宁会议)上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和丙肝的中医证型。方法对145例按2000年我国公布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舌、脉象的表现进行中医辨证。结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为验证2002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专业委员会在南宁召开的全国会议(以下简称南宁会议)上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和丙肝的中医证型。方法  对145例按2000年我国公布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舌、脉象的表现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有65例(44.83%)属肝郁脾虚证,49例(33.79%)属肝胆湿热证,8例(5.52%)属肝肾阴虚证。有23例(15.86%)无证可辨。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应是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及无证可辨证型。正虚邪留、肝血瘀阻很难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独立证型。
   
  【关键词】  慢性乙肝;中医证型
     
  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中、西医一直共同或分别致力于其研究防治工作。1990年我国首次公布的《方案》中有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一章,至2000年公布的《方案》中已没有了关于中医治疗有关章节。于是在2002年4月南宁会议上提出了慢性乙肝和丙肝的中医证型分为正虚邪留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此分证型对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与临床的实际接近程度如何,仍需要不断地修订与完善。本文目的就是将笔者在临床上见到和想到的求教于同行,以期能为修订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5例来源于2006年5~12月经笔者亲自接诊的门诊病例,男115例,女30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0岁,平均32.6岁;病史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17年,平均病史3.96年。全部病例均符合《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剔除重叠感染和合并其他重要疾病的病例)。临床分型属轻度的110例,中度29例,重度6例。

  1.2  方法  在接诊中凡符合慢性乙肝的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自觉症状,进行必要的体征检查和舌质、舌苔的观察并记录,按中医理论作出辨证分型,按算术百分比进行计算。

  2  结果

  见表1。

  表1  辨证结果与西医临床分型的关系   (略)

  3  结论

  将本组辨证的结果与南宁会议提出的分型进行比较,主要证型完全相合,说明其分型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不同的是本组没有正虚邪留证和肝血瘀阻证,又多出了一个无证可辨证型。

  4  讨论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表现,本组的三个主要证型与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中提出的肝纤维化的三个主要证型完全相同,说明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也说明本组的三个证型与真实的接近性。辨证的目的是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一种疾病的中医证型不宜过多过繁,以免影响对该病的总结与交流。一个证型要尽可能的反映出机体的内在病变,并要因果分明,一种证型能包括其他的不宜再定其他证型。如正虚邪留一证为什么不能独立成一个证型?其原因是其内涵不确切。正虚应是指气、血、阴、阳的不足,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中已包括有之。“邪”在此的定义不清,三个主要证型中的湿、热已有了“邪”的概念,如果是特指乙肝病毒的滞留不去,已不属于中医的范畴。至于“肝血瘀阻”一证,由于中医是从整体观看待疾病,肝主疏泄、藏血、肝气郁而不疏,势必导致血行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就是此理。气虚使推动无力,亦可致血瘀。故肝郁脾虚证已包括了肝血瘀阻证,即肝郁脾虚是因,肝血瘀阻是果。何况我们在治疗血瘀证的时候没有一个医生会只用活血药而不同时使用行气或补气之药。

  由于慢性乙肝是基于现代医学生化、免疫、病理学的检查结果提出的诊断,在疾病早期病变轻微时没有症状及体征,中医的观其外而知其内的识病方法,便失去了作用,而患者的病变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慢性乙肝的无证可辨一型也自然产生了(已有多篇文章提出)。这也是现代医学的微观认识弥补了中医宏观认识的不足。本组的无证可辨者,占到15.86%,且均属于临床分型的轻度患者,这些应该是成立此证型的依据。对无证可辨者又该如何处理?现代科学对中医药的研究表明,中医的气虚,常表现为免疫功能的低下,补气药物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清热解毒药物有很好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有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的作用。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和调节免疫,这便对无证可辨患者提供了用药指导。所以,笔者认为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无证可辨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6(8):324.

  2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肝纤维化中西医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1(14):866.

  作者单位:550004 贵州贵阳,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韩新平,王毅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