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6期

影响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临床调查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35岁或20岁的产妇(P<0。文化程度高者优于文化程度低的产妇(P<0。自然分娩的产妇优于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P<0。婴儿性别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无明显影响(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6年二季度分娩的167例产妇产后行为进行心理社会评估。结果 经调查分析,产妇年龄在20~30岁的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优于年龄>35岁或<20岁的产妇(P<0.01);文化程度高者优于文化程度低的产妇(P<0.01);自然分娩的产妇优于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P<0.05);婴儿性别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受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产妇; 产后心理调试能力

    产后,产妇需要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新成员及新家庭,这一过程称之为心理调试[1]。产妇产后的心理调试能力受多种相关因素影响,经临床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二季度在我院分娩的167例产妇,产前、产后无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调查内容  设计产妇产后心理社会评估表,内容包括: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婴儿性别、产妇对分娩的感受,产妇自我形象及产妇行为的评估等。

    1.3  判断标准

    1.3.1  产后心理调试能力良好  产妇产后感到舒适,注意产后自身形象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并表现喜悦,积极有效的锻炼身体,学习护理婴儿的知识和技能。

    1.3.2  产后心理调试能力差  产妇产后对疼痛耐受力差,产妇不愿接触孩子,不亲自喂养孩子,或表现出不悦,不愿交流,食欲差等不适应行为。

    2  结果

    2.1  年龄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见表1。 表1  年龄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年龄在20~30岁的产妇产后调试能力优于年龄<20岁或>35岁的产妇,P<0.01。

    2.2  文化程度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的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优于文化程度低者,P<0.01。

    2.3  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见表3。表3  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优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的产妇,P<0.05。

    2.4  婴儿性别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见表4。表4  婴儿性别对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优劣与婴儿性别无关,P>0.05。

    3  讨论

    我国孕产妇年龄<18岁或>35岁者,列为高危妊娠情况之一,高龄妊娠无论在孕期或分娩中发生异常的机会均较高。文献资料表明当母亲年龄增长到30岁以上时,孕妇及其子女发生问题的机会明显增多[2], 而年龄过小的孕妇身体各系统未发育完善,如过早经历妊娠、分娩,其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3]。 而且,年龄过大往往有疲劳感及需要更多的休息;年龄过小因其心理欠成熟而影响其心理调试能力。因而从生理、家庭及社会等综合方面看,25~30岁是妇女的最佳生育年龄,也有利于产后心理适应。年龄在25~30岁的孕妇,其孕期及分娩发生异常的机会及并发症比上述二者低。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孕妇已初步奠定学习和工作基础,夫妻双方充分适应婚后生活,并为育儿做好了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的优劣有较大的关系。Orem自理学说认为,个体是有能力学习和发展的,人类满足自护需求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自理能力的优良程度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4]。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医务人员所进行的健康教育能很快领悟并运用于实践中。能够掌握分娩,自我照顾及婴儿护理技巧,正确对待周围的事和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

    剖宫产产妇由于手术的创伤影响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术后伤口疼痛,术后并发症如腹胀、尿潴留,其感染几率较正常产妇高等因素,均影响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加强剖宫产术后护理,积极协助产妇喂哺婴儿,尽早解小便及活动,均有利于提高自理能力,从而提高产妇产后心理调试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孕产期保健。开展产科门诊的健康教育。设产孕妇学校,向孕妇讲解分娩的全过程,母乳喂养的技巧,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使其尽快进入母亲角色,产后心理调试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 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147.

2 郑福增. 产科学, 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2-233.

3 郑怀美. 妇产科学,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6-87.

4 郑修霞. 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3-24.


作者单位:610081 四川成都,成都铁路中心医院(Δ通讯作者)

作者: 冯莉, 邱锦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