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8期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虚烦失眠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虚烦失眠虚烦失眠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难愈,以中老年居多。笔者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诊断标准以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虚证失眠的诊断标准,以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痛头晕、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排除脑、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虚烦失眠


    虚烦失眠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难愈,以中老年居多。笔者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40~65岁;病程1个月~2年。诊断标准以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虚证失眠的诊断标准,以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痛头晕、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排除脑、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以及药物引起的失眠。

    1.2  治疗方法

    1.2.1  基本方  熟地15g,茯苓20g,枣皮10g,泽泻10g,丹皮10g,淮山药20g,酸枣仁20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将以上药物纳入药锅中,温水泡之30min,以文火煮沸20min,取药汁200ml ,温服,每天2次,2日1剂。用药期间停服镇静药,晚饭后禁浓茶饮料,睡觉前排小便。

    1.2.2  随症加减  口干心烦加麦冬、五味子;心气虚加党参、白术;心阴不足加柏子仁;心血不足加白芍、黄精;脾胃虚弱加陈皮、法夏;出汗加龙骨、牡蛎;痰阻心窍者加菖蒲、远志;情绪低落加郁金、合欢;阴虚火旺加生地、杭芍;阴阳不交之失眠加夜交藤;肝郁加柴胡、香附;血不上荣加女贞、旱莲草。

    2  结果

    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缓解,16例,占51.61%;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减轻9例,占29.03%;无效:睡眠及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6例,占19.35%。总有效25例,总有效率 80.64%。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患者近半年来,入睡困难,有时常彻夜不眠,伴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口干,健忘乏力,月经周期紊乱,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证属肝肾不足、心肾不交。治宜当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以上基础方加味。熟地15g,生地10g,淮山药2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夜交藤30g,炒枣仁20g,龙骨、牡蛎各30g,白芍10g, 柏子仁20g,黄精15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服用上方3剂后睡眠情况明显改善,晚上睡眠可在3~4h以上。守上方再服5剂,睡眠正常,晚上睡眠可在6~7h,记忆力改善,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口干,出汗等症状缓解。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4  体会

    失眠症是人体周期昼夜节律紊乱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失眠发生率高,中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景岳全书·不寐》:“不寐症虽病因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开。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类证治裁》亦说,“阳气自载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病在阳而不交阴也。”心者,神之本也。藏神主神明。肾者,精之本也。寐虽由心,必赖肾水上滋于心,心火下温于肾,则精与神合,阳入于阴,水火互济,自然安寐。《类证治裁》:“凡人寐,必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寐寐如常矣”。因此虚烦失眠之证,均由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阴亏于内,阳浮于外,阳不入阴,心神失守所致。而中老年人已近天癸竭,肝肾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阴暗耗,精与神失合,而成失眠之证。肾气亏虚,藏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神不内舍故失眠、心烦。腰为肾府,肾主骨而生髓。肾虚封藏失职,则骨髓不充,故见腰膝酸软无力、夜尿增多;脑为髓海,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则脑髓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真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阴虚则相火内扰,故盗汗、遗精;余如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沥、舌红、脉细数等症,皆为肾阴亏虚之象。

    六味地黄汤共为肾、肝、脾三阴并补之剂而以补肾阴为主。方用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为主;山萸肉滋养肝肾;山药滋肾补脾阴;三药合用,以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枣仁、夜交藤补心血滋心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知母补阴清热;川芎活血行气、调养肝血;黄精补脾益气;生地、白芍养阴退热、平抑肝阳;柏子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各药合用,具补肾之阴,助肾水上交于心,心火下温于肾,使之阳入于阴,阴升阳潜退虚热,水火相济,阴阳交泰,精与神合,其寐自安。全方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650051 云南昆明,昆明市延安医院

作者: 唐军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