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12期

内科部分常见病患者首次化验WBC计数及分类与用药关系的调查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选择内科确诊的360例常见病患者及46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对其首次化验WBC计数和分类结果与是否用药及种类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分析。发现化验前已用药者高达83%,自行用药者占用药人数的52%,未用药者仅占总人数的16。用药组WBC计数升高者所占百分率低于未用药组,除流感外,调查的其他种类疾病在两组间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选择内科确诊的360例常见病患者及46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对其首次化验WBC计数和分类结果与是否用药及种类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分析。发现化验前已用药者高达83%,自行用药者占用药人数的52%,未用药者仅占总人数的16.26%;用药组WBC计数升高者所占百分率低于未用药组,除流感外,调查的其他种类疾病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单纯分类异常者在两组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未用药组嗜中性粒细胞升高者所占百分率高于用药组。结果提示:消炎类药、退热类药等使用后,对WBC计数及分类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腺炎;常用药

近年来,许多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使用,其中有一些(如氯霉素及含苯环的合成药)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出现,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且应用时间延长,往往造成WBC计数降低,严重者甚至造成急性粒细胞缺乏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并以WBC计数和分类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笔者就患者首次化验WBC计数及分类结果与是否曾用药及种类,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处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内科已确诊的住院患者360例,包括急性胃肠炎(简称胃肠炎)97例,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167例,急性扁桃腺炎(简称扁桃腺炎)96例;另外,不明原因发热者(简称发热待查)46例。患者年龄16~60岁。

    1.2  方法

    1.2.1  WBC计数和分类  取指尖血预稀释法(用药组患者在末次用药后3~6h内采血),希森美康KX—21型血细胞计数仪,严格按仪器要求操作;每一样本连续计数及分类3次,取其均值。WBC计数高于正常值者以WBC↑表示,低于正常值者以WBC↓表示。必要时,分类以涂片瑞士染色进行。

    1.2.2  所用药物种类统计  分为1种、2种、3种及以上者(此表示为≥3种)。其中,2种以上者,必须包括一种西药消炎药(含复方黄连素片);中成药不包括牛黄益金片、银翘解毒片(或丸)、复方甘草片;抗感冒药主要指西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组与未用药组WBC计数及分类异常率(%)比较  见表1。表1  用药组与未用药组WBC计数及分类注:*P<0.05;**P<0.01

    用药组总异常率均低于未用药组,其中扁桃腺炎患者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WBC↑者(除流感外)在两组间有显著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即用药组低于未用药组。单纯分类异常者(除流感外)用药组略高于未用药组,无统计学意义。WBC↑及分类异常者,均以嗜中性粒细胞绝对或相对升高为主。WBC↓均出现在用药组。

    2.2  所用药物种类对WBC计数和分类总异常率(%)的影响  见表2。表2  所用药物种类对WBC计数和分类总异常率的影响注:*P<0.05

    胃肠炎和流感患者中,使用一种药物者,其WBC计数和分类总异常率明显高于使用2种及3种以上者(P<0.05);扁桃腺炎和发热待查患者,其用药种类间WBC计数和分类总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用药种类与WBC计数和分类总异常率的变化趋势均为:2种者﹤3种及以上者﹤1种者;患者好转趋势则正相反。

    2.3  部分常用药物在患者首次化验前使用频率在10%以上者排列顺序。

    2.3.1  胃肠炎患者  庆大霉素>氟哌酸>复方黄连素>吡哌酸>安痛定>颠茄>氟美松>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柴胡>痢特灵>洁霉素。

    2.3.2  流感患者  抗感冒药>青霉素>安痛定>洁霉素>扑热息痛>氟美松>柴胡>复方新诺明>复方甘草片>红霉素片>牛黄益金片>银翘解毒片。

    2.3.3  扁桃腺炎患者  青霉素>中成药>抗感冒药>复方新诺明>扑热息痛>牛黄益金片>安痛定>洁霉素>氟美松>银翘解毒片>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硼砂漱口片。

    2.3.4  发热待查患者  抗感冒药>中成药>扑热息痛>洁霉素>安痛定>氟美松>青霉素>银翘解毒片>麦迪霉素>氨苄青霉素>吡哌酸>复方甘草片>柴胡。

    在所调查的各类疾病患者中,均以消炎类药、退热类药(含抗感冒药)居多,且用药品种多达50余种。

    3  讨论

    由于卫生知识在人群中广泛普及、提高,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更多的患者往往在化验WBC计数和分类前就已自行用药。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首次化验WBC计数和分类前已用药者高达83.74%,其中自行用药者占用药人数的52%;未用药者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6.26%。前者多因用药不明确,疗程短,剂量不准,以致疗效不佳而化验;后者因急诊,化验前未曾使用药物。

    对部分确诊患者用药前后化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较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指静滴)后,可致少数患者WBC计数低于正常值,且患病时间延长。其原因可能因首次化验前药物使用剂量小、时间短、疗效不确,此后给药剂量均加大,由口服或肌注变为静滴或混合途径给药,抑制机体免疫吞噬系统,以致不能有效地控制外源性病原体,使病程延长。

    流行性感冒多由流感病毒引起,此种疾病患者WBC总数一般不升高。部分WBC计数升高者及嗜中性粒细胞绝对或相对升高者,可能因病毒感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在用药及未用药组,均存在着20%左右的患者WBC计数正常而分类异常,用药后略有增加趋势,但仍以嗜中性粒细胞相对升高为主。涂片分类发现部分有核左移或分叶核细胞增多,出现中毒颗粒(核右移)现象。这可能与机体反应性低下或粒细胞增生机能受到抑制及损伤有关。

    另外,化验前用药品种在3种以上者占用药人数的45%~58%,用药品种多达50余种,排在前5位的均有消炎类药及退热类药(含抗感冒药),对诊断、控制或治疗疾病并非有好处;盲目自行或门诊用药,均可造成药品的严重浪费,尤其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及未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毒性感冒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不明原因发热者所耗药量约占总量的30%~40%。使用药物的品种越多,病原体产生耐药或抗药性的几率也就越高。自行用药者约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他们对用药规律、注意事项、剂量等等掌握不够,延误病情,往往需要医生应用各种检查来确诊或试验用药,使诊断出现困难。因此,临床用药前,不仅要化验WBC计数和分类(作为常规检验项目);在有条件的医院,对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还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避免药品的不必要浪费。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