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2期

消渴病的辨证治疗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将消渴病分为肾阳虚浮肿型。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型。肝肾不足,血热妄行并发眼底出血。胃热兼燥热内结合并各种感染等证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将消渴病分为肾阳虚浮肿型;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合并肾病型;脾胃虚热之便秘型;脉络瘀阻型;肝肾不足,血热妄行并发眼底出血;胃热兼燥热内结合并各种感染等证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消渴病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消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认为消渴的发生多由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所致[1]。《医学心悟·三消》篇曰:“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2]。”《黄帝内经》亦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均可发生消渴-糖尿病。据西医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疾病。以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而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经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可防止或减缓并发症的发生”[3]。消渴的主要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后天阴津化生不足,引起脾肾两虚;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形体肥胖、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液,思虑过度,心气郁结,气郁化火、心火亢盛、耗伤心脾精血,亦灼伤胃肾阴液;再因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旁及脏腑、灼伤津液;或久服丹药、化燥伤津、阴津耗损;长期饮酒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火伤津、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耗、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4]。因此,脾肾两虚,心肝阴血不足,燥热耗气伤及阴津,至阴精亏虚为消渴之本。消渴之变症由于治疗不彻底,病程迁延,阴损耗气,气阴两虚,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从而形成痰浊、瘀血等致气血运行受阻,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产生多种变症,消渴病常见的变症有皮肤疮疖痈疽、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肺痈、肺结核、肾脏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栓等[5]。阴虚是消渴血瘀的重要病理基础,血瘀形成后又易致阴虚,互为因果两者并存。因此,养阴活血是治疗消渴病血瘀的重要法则,“滋而能通”。滋阴濡润脉道,有利于血行;滋补阴液,增水行血;养阴扶正,泻实祛邪,消除瘀结。这是既谨守消渴基本病机,又能活血化瘀的最佳治则,其临床疗效颇佳[6]。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的反复验治体会到消渴虽复杂多变,但发生发展有其病变规律:阴虚生内热,燥热伤气耗津,津血同源,而气血两亏,阴虚及阳,阴阳两虚,阳虚鼓动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乃生,瘀血致络损,病难复[7]。基本方:瓜蒌15g,石斛10g,栀子15g,黄芪30g,山药15g,苍术10g,元参20g,玉竹20g,葛根15g,丹参15g,沙参15g,生地30g,五味子6g,寸冬20g,天花粉30g,洋参30g,知母10g。

    1  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主要适用于消渴病反复发作的疮疖痈疽,肺化脓症及肺结核的阴虚燥热,采用桃仁四物汤加味:党参、黄芪、花粉、太子参、麦冬、沙参、生地、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疮疖加公英、地丁、双花,肺痈加鱼腥草、桔梗,肺结核加川贝、地骨皮。

    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适用于消渴变症的手足麻木、肢端疼痛(痛风)及冠心病、脑血栓之气虚而瘀证,证见:手足麻木、犹如虫行、肢端怕冷或疼痛、入夜疼痛加剧等。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黄芪、白芍、桂枝、丹参、鸡血藤、血竭、知母、桑枝、桃仁、木瓜、地龙。气虚重者加党参,阴虚重者加麦冬、玉竹,病偏上肢加灵仙,病偏下肢加牛膝。伴有痛风者加青风藤、海风藤、牛膝。

    3  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适用于消渴变症的目疾及肝肾不足兼有瘀血之人,症见:目赤肿痛、畏光羞明、视物不清、腰部酸痛,尿常规改变明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枸杞、山芋、泽泻、茯苓、川芎、丹皮、菊花花粉、丹参,目疾明显者加草决明、女贞子,合并肾病加益母草、茅根、覆盆子、故纸。

  4  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适用于消渴变症的痹证、痿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栓)以痰浊、血瘀为主症者,方用:瓜蒌薤白散加减,药用:瓜蒌、薤白、赤芍、桂枝、丹参、花粉、麦冬、太子参、地龙、陈皮、半夏。

    5  补肾壮阳,活血化瘀适用于消渴变症的肢冷畏寒、蛋白尿、浮肿明显者及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冠心病、脑血栓的阳气虚弱,脉络瘀滞之证。证见:腰膝酸软、行走飘浮感,伴有恶病质,肢体欠温,夜尿多,性功能障碍。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枸杞、桑椹、肉桂、山药、山芋、丹皮、泽泻、菟丝子、附子、淫羊霍、紫河车、茅根、鹿胶、车前子。冠心病较重加栝蒌、薤白;脑血栓、动脉硬化较重加鸡血藤、路路通等。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故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虚不忘治实,祛邪勿忘补虚。以上之法是用益气、养阴、温阳、滋补肝肾为治本之法,以清热化痰利湿、活血化瘀为治标之法,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其中尤以活血化瘀之法更为重要,因为瘀血存在于消渴病的全过程,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促进消渴病及变症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又因为在消渴发展为变症阶段,会由于气血的运行不畅或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的脉络受阻,相应的脏腑失去濡养,故病变难治不愈,逐渐恶化;审因论治,辨证求因,所以将活血化瘀之法应用于病程各个阶段中收到满意的疗效。但还需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依据以上之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这一法宝,灵活化裁加减,以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修道,方向明.消渴病机与五脏的关系.河北中医,2007,12:1113.

2 方向明.《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07,2:21-24.

3 伦丽娟.消渴变症之临床辨证施治解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7):605-606.

4 李山,李洪忠.对阴虚为本,燥实为标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的探讨.工企医刊,2007,12:39.

5 刘玉红,刘凤仙.消渴病辨证与治疗.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18.

6 季聚良,陆源源,车志英.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2007,1:19-21.

7 殷百万.消渴病机说.陕西中医,2002,23(6):527.


作者单位:300402 天津,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