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7期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刺为主配合隔姜灸,与单纯患侧局部穴针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刺为主配合隔姜灸,与单纯患侧局部穴针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针刺 隔姜灸 临床研究

   A Clinical stud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ginger moxibustion for refractory prosopoplegia

    LUO Wei-ping, GUO Jie-yan, HUANG Hong-ying.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Zhongshan Hospital of TCM,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ginger moxibustion for refractory prosopoplegia.Methods  60 cases of refractory prosopo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Acupuncture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ginger moxibustion combin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ginger moxibus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sopoplegia.

    【Key words】  Refractory prosopoplegia; acupuncture; ginger moxibustion; clinical study

    自2000年以来,笔者以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临床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03~2007年间在本科治疗的门诊包括部分住院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8~64岁,平均(12.25±7.46)岁,左侧33例,右侧27例,病程在2个月以上,最长达9个月,中耳炎手术所致4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1例,其余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肌电图检查:显示为完全变性8例,部分变性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穴位透刺瘫痪侧电针法配合隔姜灸。(1)穴位透刺瘫痪侧,选穴为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阳白,阳白透攒竹,四白透迎香,口禾髎透人中,夹承浆透承浆,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颧髎,牵正透颧髎,选用疏密波30min,电流强度以病人能忍受或肌肉有轻度收缩为度,同时针刺检测合谷,双侧足三里,均留针30min。(2)隔姜灸[1]: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连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患者灼热时,可更换姜片,使温热之气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4天,连用6个疗程统计疗效。

    1.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min,2个月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有效率及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用秩和检验与t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按2005年12期《中国针灸》888页[2]登载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检查患者面瘫情况,如皱额(观察上举额纹的数量、长度、深度及上举的幅度,眉头、眉腰、眉尾的位置)、蹙眉(观察皱眉肌收缩的幅度)、闭眼(观察患眼能否完全闭合,闭双目时两侧的睑睫毛隐埋度)、眨眼(观察瞬目两眼速度,闭合患侧眼的同时睁开健侧眼,眼裂的大小)、耸鼻(观察扇动鼻翼时两侧鼻翼的幅度、力度)、示齿(观察两侧上下齿外露数目、程度,两侧口角距人中沟的距离)、鼓腮(两侧的腮部鼓起的幅度、力度)、吹口哨(口型是否呈正卵形)、撅嘴(口型是否居中,两侧唇是否对称),并与健侧比较。按照正常、减弱、消失三级分别给10分,5分和0分,总分为100分,治疗前测定为基础(本组最高得分15分,最低得分0分),基础分≤15分者为完全性面神经麻痹,随后每疗程后检测1次,直至痊愈或治疗终止。根据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得分来评定疗效[3],其标准为:>90分为痊愈,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正常,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干扰型,波幅正常;>80分为显效,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有所改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减弱型,波幅有所增加;>75分为好转,肌电图显示:面部神经颧支、颊支运动传导潜伏时稍改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最大用力收缩时呈稀少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明显减少,波幅稍增加;<75分为无效,肌电图无改善。

    2.2  结果  见表2、表3。表2  两组疗效对比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Z=-2.621,P<0.05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显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3可知,两组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有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4]面瘫是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导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现代医学[5]认为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症、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缺血水肿,如果是神经脱髓鞘型,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迅速恢复,如果是神经轴索炎性损害则恢复较难。顽固性面瘫由神经轴索炎性改变损害[6],中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因为久病邪气阻留,正气不足,患者多处于虚弱状态,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为原则,针刺足三里以补提正气,加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再配合患侧面部阳明、少阳经穴,共达鼓动经气,补益气血,促进气血运行作用。同时隔姜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 放置有针孔的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可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作用比一般艾灸强,二者相配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从而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况,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为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辛小玲.隔姜灸加推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38例. 山西中医, 2005,21(6): 36.

2 王声强,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的评定标准.中国针灸,2005,25(12):888.

3 李金凤,曾桂香,夏原先,等.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的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46-47.

4 金泽,金载润,金亨镐,等.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信息, 2003,3:38.

5 王维治. 神经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6 阳作钵.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3):7.


作者单位:528400 广东中山,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作者: 罗卫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