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8期

龙口市1957-2005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龙口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探讨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龙口市1957-2005年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龙口市1957-2005年流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最高1957年的182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龙口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探讨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龙口市1957-2005年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龙口市1957-2005年流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最高1957年的1825.9/10万,下降至2005年的95.87/10万。结论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加强基础免疫,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做好传染病相关监测,及时进行调查处置,控制疫情蔓延也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分析

加强疾病监测,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头等大事。我们对龙口市1957-2005年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防控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龙口市传染病年报表,人口资料来自龙口市统计局每年的“统计年鉴”。

  1.2 分析方法 分析法定传染病在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时间分布,探讨法定传染病治疗措施的效果。

  2 分析情况

  1957-1985年,报告主要传染病包括乙脑、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猩红热、流脑、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疟疾等,1986-1995年主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流脑、麻疹、淋病、梅毒等。据疫情报告统计,自1957年以来,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由发病率最高1957年的1825.9/10万,下降至2005年的95.87/10万,其中有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乙脑、白喉、流脑、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病毒性肝炎等,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病毒性肝炎、痢疾、疟疾等发病率也逐年下降,乙脑、伤寒、副伤寒、猩红热、流脑、麻疹、百日咳等虽有散发病例发生,但已基本控制了暴发与流行。到2005年为止,自1986年再无疟疾报告,脊髓灰质炎自1983年再无报告,白喉自1974年再无报告。1957-2005年总的传染病发病趋势为1957年发病最高,然后逐年下降,1975年又形成一个波峰,自1988年下降到最低,至2005年每年传染病发病平稳,无大的波动。见图1。

  1957-1961年,发病最多为1957年(7813例),最少为1960年(2089例),以发病率计,1957年最高,达1825.89/10万,1962-1965年,发病最多为1965年(4943例),最少为1962年(1590例)。以发病率计,1965年最高,达1109.35/10万;1962年最低,为388.75/10万。1966-1970年发病情况:发病例数最高为1966年,当年发病5780例,发病率最高,达91.70/10万,较1965年上升3.9倍。1968年发病率最低,自1966年开始,白喉发病下降,呈现散发状态。伤寒、副伤寒、猩红热均呈现散发状态。1971-1975年间,乙脑、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但波动性较大,乙脑发病高的是1971年,达172例(发病率34.33/10万),最低的是1974年,只有43例(发病率8.29/10万),最高一年为最低一年的3倍。疟疾发病最高的是1973年,达471例(发病率92.28/10万),最低的是1975年,发病71例(发病率13.68/10万),最高一年为最低一年的5.6倍。猩红热发病最高的是1972年,达256例(发病率50.69/10万),其次是1973年,发病99例(发病率19.40/10万),其余年份发病率介于1/10万~6.5/10万之间。麻疹发病平稳,发病率波动于2/10万~10/10万之间。1975年未,脊髓灰质炎有发病,最高的是1972年,发病5例(发病率0.99/10万)。流感只有1971年报告了447例,其他年份再未报告。病毒性肝炎报告较多的年份为1972年和1973年,分别为736例和556例,其他年份报告相差不大;最低的为1971年,报告148例,发病率为29.54/10万。

  1976-1980年间,痢疾、猩红热、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痢疾发病最高的为1978年,高达3313例(633.40/10万),为最低年份1976年(发病490例)的5.8倍。猩红热于1978年发病急速上升,当年发病252例(发病率48.18/10万),为上年发病的11.6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居高不下,发病率均超过了100/10万,最高的为1978年,发病1650例(发病率315.46/10万)。乙脑发病呈下降趋势,1980年最低,发病9例(发病率1.69/10万)。麻疹发病趋势呈V字形,1976年和1980年发病较高,分别为107例和70例;1977年和1979年最低,均为5例。疟疾发病平稳,发病率波动于2.09/10万~4.61/10万。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布氏菌病呈散发状态。

  1981-1985年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1981年发病最高,为17例,为最低年份1985年(1例)的17倍。猩红热发病平稳,较197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83年(6例)较1979年下降97.54%。流脑1981年发病最高,为76例(发病率14.11/10万),其余年份发病介于10~29例之间。麻疹发病起幅不大,最高的为1982年(12例),是1981年(2例)发病的6倍。1983年,脊髓灰质炎发病1例,其余年份无发病。百日咳发病呈下降趋势,1985年(12例)最低,比最高年份1981年下降了89.47%。疟疾发病也出现了下降走势,1985年(1例)比1981年(16例)下降了93.75%。1983年,霍乱报告了2例。

  1986-1995年间,198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最高,达499例(发病率84.42/10万),为发病最低年份1986年(195例)的2.6倍,其余年份发病率波动于33.41/10万~67.06/10万。痢疾发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6年发病最高,达820例(发病率144.64/10万),最低的为1993年(43例),其余年份发病率波动于17.63/10万~57.44/10万。自1990年开始报告淋病,1990年报告7例(发病率1.17/10万),其余年份也有报告,但发病率波动不大。百日咳、流脑、猩红热发病均呈现了下降趋势,1990年与1986年相比,百日咳下降了90%,流脑下降了35.7%,猩红热下降了92.86%,乙脑、斑疹、伤寒呈散发状态,波动性不大。

  1996-2005年间,发病例数最高的是2003年,当年发病672例(发病率104.96/10万)。发病例数最低的是1996年,当年发病例数298例(发病率49.04/10万)。2003年发病数为1996年的2.25倍。1996-2005年,总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3年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呈波浪形。自1996年上升的过程中,2000年略有下降,以后又开始上升。传染病总发病率的上升与本市疫情报告质量的提高、漏报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3 讨论

  经资料分析,我市近50年来传染病发病持续降低,取得显著成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主要措施。

  (1)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准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传染病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把疾病控制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体制建设,健全专业队伍能力,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增加卫生防病工作的投入,为疾病控制提供了基本保障。(3)加强管理,建章立制,督导落实,为有效控制疾病发挥了积极作用。(4)加强疾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管好疫点疫区,杜绝传染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5)深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人群易感性,充分发挥了计划免疫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6)传染病防治坚持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不断把疾病防治推向新阶段。(7)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搞好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为疾病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8)加强本地疾病控制的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疾病控制的发展。

  


作者单位:1 251056 山东龙口,龙口市中医院  2 山东龙口,龙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宋桂春1,王德杰2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