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11期

中医五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医五联疗法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笔者近10年来采用针刺、艾条温和灸、七星针、水针穴位注射结合中药口服的五联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34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均经一般针灸、中药及西药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无效者。全部病例治疗前肌电图及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均异常。3治疗方法治疗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医五联疗法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笔者近10年来采用针刺、艾条温和灸、七星针、水针穴位注射结合中药口服的五联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34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医五联疗法治疗组234例,男118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7岁,平均48.02岁;病程最短6个月,平均2.45年。普通针灸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5.2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2.30年。中药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6.2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平均2.40年。3组病例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神经麻痹[1]标准确诊。全部病例病程均超过6个月,患侧面肌痉挛,挛缩,倒错,口眼联动征,部分病例兼有鳄泪征和耳颞综合征。均经一般针灸、中药及西药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无效者。全部病例治疗前肌电图及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均异常。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五联疗法:(1)针刺取足三里、阳陵泉、陈氏止痉穴[2]。毫针刺,用泻法。配穴:面肌痉挛、挛缩、口眼联动征,耳颞综合征者用巨刺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取健侧相应腧穴如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等穴,毫针刺,用泻法。鳄泪征取患侧睛明,承泣穴细毫针直刺不捻转提插。以上均留针20~30min。(2)患侧局部用艾条温和灸5~10min,以热为度。(3)七星针患侧局部轻叩刺,以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每日1次。(4)面肌萎缩者取局部相应腧穴用2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各1ml,混合后水针局部注射,每穴约0.2ml,隔日1次;面肌痉挛者用2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加地西泮注射液10mg混合后局部腧穴水针穴位注射,每穴0.2ml,隔日1次。(5)中药采用自拟补气养血荣肌汤[3]加减口服(生黄芪15~20g,当归10~15g,白芍10~12g,制何首乌12~15g,熟地10~12g,鸡血藤15~30g,红花3~6g,秦艽12~15g;面肌痉挛或挛缩加天麻10~12g,全蝎6~10g;倒错、口眼联动征加木瓜12~15g,鳄泪征加菊花12~15g,白蒺藜10~12g;严重面肌萎缩加白术12~15g,党参12~15g,耳颞综合征加龙胆草6~10g,知母10~12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饭前混服。

  以上五联疗法均10天为1个疗程,休息4日,行第二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针灸对照组:传统取穴,远端取合谷、太冲, 局部取地仓、颊车、翳风、风池、迎香、水沟、阳白、四白、颧髎等,毫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3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4天后行第2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中药对照组:传统方牵正散(白附子、全蝎、蜈蚣等各分研面)装胶囊,每次口服1g,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4天后行第2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各类症状和体征消失,两侧面部面容趋于对称,双眼睑裂趋于正常。肌电图和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各类症状和体征好转,双侧面部外观有改善但仍不对称,双眼睑裂仍不等大。肌电图和诱发动作电位检查部分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虽有好转,但停止治疗后又复发如初。肌电图和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异常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三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三组疗效比较(略)治疗组与针灸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显效率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三组治疗后肌电图改善和诱发动作电位改善情况对比,见表2。表2  三组治疗后肌电图改善和诱发动作电位改善情况对比(略)三组对比,在肌电图和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呈正比,经过三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体会

  周围性面瘫大多数为面神经炎引发,称贝尔氏(BeU氏)病,6个月以上者为后遗症期,有后遗症的患者则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4]。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属中医偏枯、面肌痉挛、肌萎、倒借、面肌瞤动等范畴。我们采用温养气血、止痉荣肌的治疗大法,针刺用足三里、阳陵泉、自创止痉穴为主穴针刺,结合巨刺法取健侧对应部位腧穴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缓急解痉;结合温和灸、七星针局部轻叩刺和水针穴位注射作用于局部,以温经通络,调畅面部气血运行,再结合中药自拟补气养血荣肌汤口服,用黄芪、当归、首乌、熟地、红花益气养血荣肌,白芍、蓁艽、天麻、全蝎熄风止痉,木瓜缓肝止搐,菊花、蒺藜止泪,党参、白术健脾起萎,胆草、知母清热止汗,可促使神经细胞再生[5],改善面部微循环以及降低自主神经兴奋性[5]。综合而言,中医五联疗法可温养气血,止痉荣肌,活终振废,疗效显著,并发现其临床疗效与肌电图和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改善呈正相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14.

  2 陈雅民.止痉穴结合巨刺远取法治疗面肌痉挛90例,中国针灸,2005,9(25):628.

  3 陈艳红,陈雅民.补气养血荣肌汤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24)27.

  4 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75-177.

  5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6-1312.

作者: 陈雅民,陈艳红,王瑛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