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11卷第2期

中医气血理论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首先严格的定义了脏腑经络,并对营气、卫气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气血理论是解释机体正常活动机理的理论,是治疗学中活血化瘀的理论基础。【关键词】气血理论。活血化瘀从中医学的经典理论《素问》、《灵枢》来看,气血理论是贯穿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首先严格的定义了脏腑经络,并对营气、卫气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营卫之气源于水谷和自然界的清气,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气血理论是解释机体正常活动机理的理论,是治疗学中活血化瘀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气血理论;脏腑;经脉;活血化瘀

              从中医学的经典理论《素问》、《灵枢》来看,气血理论是贯穿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纲。气血运行正常,则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能正常发挥;气血运行失常,则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行,人体就会处于病态。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理论是反映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机理的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气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揭示气血理论的科学本质。

  1 预备知识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严格定义的基础之上,没有严格的定义,我们所研究的事物就会产生混淆,不利于研究。有鉴于此,我们将对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进行严格的定义。

  1.1 可定义性 中医学中脏腑、经络、气血的可定义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客观存在性 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是客观存在的,这已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证实,不可辩驳的事实,不是随意杜撰出来的。

  1.1.2 有确切的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 如心、肝、脾、肺、肾,都有确切的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

  1.1.3 有确切的功能 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都有确切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经过无数次的医疗实践证实是客观存在的。

  1.1.4 唯一性、排他性和独特性 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气血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各有其功能,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他们在人体是唯一的,不能混淆,不能替代。

  通过上面可定义性分析,下面我们就对中医学中脏腑、经络、气血进行严格的定义。

  1.2 脏腑的定义 为了把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器官进行区别,我们把中医的脏腑称为脏系统和腑系统。其实,中医的脏腑反映的就是系统的概念。中医把人体划分成脏系统和腑系统(阴阳),又分别把脏系统划分成五个子系统,腑系统划分成五个子系统(五行)。

  1.2.1 心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血脉,主神志”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心系统。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等只是上述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1.2.2 肺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主皮毛”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肺系统。

  1.2.3 脾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脾系统。

  1.2.4 肝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主筋爪”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肝系统。

  1.2.5 肾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主髓、主二阴”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肾系统。

  1.2.6 胆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胆系统。

  1.2.7 胃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胃系统。

  1.2.8 小肠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小肠系统。

  1.2.9 大肠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传化糟粕”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大肠系统。

  1.2.10 膀胱系统的定义 凡是具有“存贮排泄尿液和气化”功能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膀胱系统。这里的气化是膀胱本身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没有膀胱的气化功能小便如何控制。

  1.3 经络的定义 根据《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2]这是对经络的准确定义,用现代汉语来说,经脉的定义是:血气运行,联接脏腑、关节、四肢的通道。而血脉的定义根据《灵枢·血络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2]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血脉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血管。分析经脉和血脉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经脉和血脉所指的不是同一种事物。尽管它们都有运行血气的功能,但是经脉的范围比血脉所指要广泛。

  2 气的分析

  气是维持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物质。下面我们对气的产生,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进行讨论。首先我们从气的分类进行分析。

  2.1 气的分类

  2.1.1 元气 元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父母肾气强弱决定子代肾气的强弱。先天之气是遗传物质,这种遗传物质就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

  2.1.2 宗气 《灵枢·邪客》中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这说明宗气与心系统和肺系统的功能有关。其实,宗气是营卫推动心系统和肺系统运动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源是营卫。

  2.1.3 营气 《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营气分泌津液转化为血液的功能,而荣四末,营养机体的功能。

  2.1.4 卫气 《灵枢·邪客》中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之间”,而在《灵枢·本藏》中“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通过上述对卫气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卫气一方面运行速度快,另一方面皮肤、肉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由卫气来决定。

  这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2.2 气的产生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其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2],我们可以看出,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结合以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吸收了水谷营养物质的血液在肺这个器官中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时的血液是一种富氧富营养的血液,这就出现了分划一部分所谓清者,它随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在血管周围进行体液和血液的营养交换,这就是营气。而离开血管进入机体的那一部分所谓的浊者,它离开血管进入机体发挥营养作用,这就是卫气。由此可见,营气就是滞留在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随血液运行身体之中,但它还应该包括进入血管的体液。而卫气则是离开血管的营养物质。当它在机体内进行能量交换以后,流入血管后,它就转变成了营气的一部分,或者说营气是未离开血液的营养物质和机体流回血管的体液,而卫气则是离开血管进入机体的营养物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气是一种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不同的气代表不同的物质,所以不能给气下一个总的严格的定义,只能按其来源划分为元气、营气、卫气三种。而营气、卫气的来源是相同的,只是进入不同的组织,给予不同的命名而已。

  3 气血关系

  中医学中的气是一种由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互结合而成的具有营养机体的物质,而血液除了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外,还具有载体的作用。没有血液这个载体,营卫之气不能在经脉中运行。同样,没有营卫之气,血液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补充,机体很难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血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体系。这就是血为阴气为阳之间的阴阳关系。而气血之间的匹配关系已有人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描述[3],我们不予讨论。

  4 气血与疾病的关系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2]”。但是,这些因素伤人主要原因是影响人体气血正常运行。风寒暑湿伤人的分析请参阅拙作[4]。

  而情志伤人,这主要是外界刺激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信息传递给下丘脑,使下丘脑激素分泌失常,使人的各个器官受到激素非正常刺激而导致情绪、行为失常,形成病态。这就是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正常的原因。

  因此,气血运行正常与否,是有无疾病的关键。气血运行正常,人体细胞能正常进行能量交换,细胞功能正常,细胞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气血运行不正常,细胞正常的能量交换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细胞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体处于病态。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关系到细胞能量交换的正常与否。风寒暑湿和情绪变化是影响气血正常运行的干扰因素。

  也就是说,影响气血运行的因素是风寒暑湿和情志,而气血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无气血意味着无生命。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解释机体生存机理的重要理论,是中医治疗学中活血化瘀理论的基础。

  5 气与脏腑的关系

  我们用Q t表示气随时间的变化率,用F t表示肺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率,用W t表示胃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率,用P t表示脾的运化功能随时间的变化率,则气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可以表示为Q t=F t+W t+P t

  通过这个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看出肺、脾胃与气的关系。肺、脾胃任何一个系统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

  6 总结

  后天之气是由胃受盛的水谷之气在脾的运化下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结合的复合体。它们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物质,水谷之气与空气的复合体在血脉中称之为营气,而流出血脉外称之为卫气,营卫之气的来源是相同的,只是运行的路线不同,一个在血脉中,一个在血脉外。在饮食与空气相同的条件下,脾胃和肺的功能是决定后天之气的重要因素。气血理论是中医学解释机体生理活动机理的重要理论,同时疾病发生的机理就是内外因素干扰了气血运行状态,导致气血运行失衡,出现病态。

  志谢杜智慧先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8-53.

  2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

  3 杜智慧.中医理论的数学基础.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4):89-92.

  4 杜九霄.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原因. 医学发展,2009,9:75-76.

作者: 杜九霄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