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11卷第3期

精神科护士职业疲惫及其调适对策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职业疲惫是一个与职业有关的综合征,是个体在感觉、态度、动机与期望等内在心理的负性经验和感受。一旦个体发生疲惫可能表现出身体、情绪、态度及行为的改变。职业疲惫不仅影响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队伍的稳定,尤其是精神科护士,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护理对象是失去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职业疲惫是一个与职业有关的综合征,是个体在感觉、态度、动机与期望等内在心理的负性经验和感受。一旦个体发生疲惫可能表现出身体、情绪、态度及行为的改变。职业疲惫不仅影响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队伍的稳定,尤其是精神科护士,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护理对象是失去理智、缺乏自制力的精神病患者,并在封闭的环境工作,面对特殊的群体,精神高度紧张、情绪郁闷,极易产生职业疲惫,所以不论护士本身还是医院都应重视职业疲惫的预防。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压力;职业疲惫;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10)03-0191-02

  

  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叠加,近年来,有关护士工作压力源和职业疲惫的研究逐渐增多,结果表明[1],护士承受着多种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容易产生职业疲惫感。而精神科护士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护理对象是失去理智、缺乏自制力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在封闭的环境工作,面对特殊的群体、精神高度紧张、情绪郁闷,极易产生职业疲惫。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误认为护士是伤害他的对象而对其进行攻击,护士在工作中既要提防患者攻击,又要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心理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因而易导致心理疲劳,从而产生职业疲惫。

  1  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

  1.1  工作性质严谨,强度大  由于护理对象大多是思维、情感、行为异常,无自知力的精神病人,这些病人随时可能出现自杀、伤人、毁物、出走等行为,这给精神科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为避免病人意外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护士就要不断的巡视病房,时刻提防,致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同时,精神科护士缺编现象严重,自2004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共有39名护士调离我科,我科护理人员数与床位之比是0.17~0.26:1,护理人员倒班频繁,而精神病人的各种意外事件多发生于夜间,使护士值夜班时精神更为紧张,工作压力过大,身心疲劳程度日益加重。

  1.2  安全无法保障,心里紧张  精神科护士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病人的责任,而自身的安全也时刻受到威胁。因精神病人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有明显异常,有些还存在人格缺陷、智能障碍及被害妄想等,对治疗护理多不合作,甚至对护士产生敌对情绪,轻则谩骂,重则进行身体上的伤害,我科护理人员19人,受过病人人身攻击的占94.7%,其中4人住院治疗,1人被攻击后遗留颈椎病。有钟情妄想的病人,则会不断纠缠某位护士,甚至做出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使护士的人格和自尊受到严重伤害。

  1.3  社会地位偏低   由于受传统形成的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同时,对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较低,尚存在较大的偏见,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尊重精神科护士的现象,护理人员的艰辛劳动得不到承认,同时认为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医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精神科护士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疲惫状态。

  1.4  工作满足感缺乏  精神病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能力,治疗护理依从性差,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加之一些精神患者行为紊乱,生活不能自理,封闭式治疗和无陪人式的精神科治疗模式是护士在完成治疗任务的同时要做大量的生活护理,劳动强度大,易导致疲惫。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列为人的最高需要,而现实中,精神科护理人员进修深造,晋职、晋级的机会很少,工资、生活等待遇偏低,劳动也得不到病人、家属及社会的认可,甚至还要遭受病人的辱骂和攻击,很难体验到工作的价值感,导致了护理人员对前途持消极心态,这也是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之一。

  1.5  来自家庭的压力   作为一个社会人,精神科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做一名称职的护士,在家中还要当好孝顺的女儿、媳妇、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但是,护士的工作性质,无规律的三班倒,使她们很难扮演全部角色,当角色转换不当而出现矛盾时,更加重了心理压力和精神疲劳。

  2  调适对策

  2.1  减轻和缓解压力  (1)专家一致认为,要增加护士编制,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管理者要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护士的工资、夜班待遇,以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解决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缓解护士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前提。护士是特殊的服务行业,工作中必然有较大压力,只有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学会自我减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学会谅解患者的病态行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互相支持,适时宣泄心中的烦恼,学会自强、自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工作效率,从而缓解疲劳。

  2.2  注重职业防护  (1)减少职业危害:组织学习简单的防身术,患者的接触技巧,培养扩充精神科男护士或在精神科病房配备一定数量的保安员,有效减轻和预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提高精神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2)增强法律观念,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3)有条件的可参加职业保险,降低职业风险。(4)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身体状况较差不宜在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及时调整岗位,从而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3  积极疏导不良情绪  寻求正确的宣泄方式,当有负面情绪时可向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社交娱乐活动;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释放和调节情绪。专家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的活动,让护理人员畅所欲言,使他们精神放松,增进相互的了解,使他们能主动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团结协助,以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管理者还可应用各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优秀护士奖、优秀质量控制奖、优秀技术标兵等,给予护士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

  2.4  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  作为护理管理者应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拓宽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接触的技巧,尊重患者的人格,关爱患者,转变服务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外出培训,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等渠道提高自身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对患者家属的询问做到有理有据地回答,使患者及家属认可我们的护理工作。

  2.5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护士社会地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尊重护士。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2]。

  总之,精神科护理工作因护理对象的特殊性、高风险性导致护士极易产生职业疲惫感,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其工作效率。因此,护士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会香,赵玉香.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4,6:5.

  2 高爱菊.精神科护理疲劳心理的原因与思考.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252.

  (编辑:欣 阳)

作者: 姬素丽,孙玉秋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