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1年第12卷第2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口疮172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口疮疗效观察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色红作痛,口舌糜烂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角两侧,称燕口疮。患儿多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预后可,如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发作......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医辨证 小儿口疮 疗效观察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色红作痛,口舌糜烂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角两侧,称燕口疮。患儿多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预后可,如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近一年来应用中药辨证治疗小儿口疮17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患儿共172例,其中男86例,女86例,<1岁的12例,2~4岁126例,>4岁34例。所有病例均有齿龈上颚、舌体、两颊等处溃疡或疱疹,疼痛流涎,拒食或纳差,部分伴发热,部分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均符合小儿口疮诊断标准。

  1.2 临床分型及治疗

  172例病人据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辨证分型并施治。

  1.2.1 风热乘脾(78例)

  证见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重则满口糜烂,周围鲜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多有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以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疏风散郁火,黄芩、升麻清脾泄热,竹叶、芦根清心除烦,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生石膏清肺胃之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

  1.2.2 心火上炎(56例)

  证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泻心导赤散加减,以黄连泻心火,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热,通草导热下行。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利尿泄热,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

  1.2.3 虚火上浮(38例)

  证见口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瘦颧红,口干不渴。舌质红,苔少或剥脱,脉细数,指纹紫。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常以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原。脾阴不足者加石斛、沙参以养脾生津。

  以上患儿均在辨证后给予中草药煎汤口服,20~30ml,日2~3次,3~5天为1个疗程。汤药喂服困难者给予中成药口服。风热乘脾者给予牛黄解毒片1~2片/次,日3次口服;心火上炎者给予小儿化毒散0.6g/次,日2次口服,3岁以下0.3g日2次。虚火上浮者给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3g/次,日3次口服。

  同时注意口腔卫生,不食辛辣炙烤食物,每日生理盐水漱口3~4次,必要时冰硼散少量涂敷患处。

  1.3 结果

  172例患儿经辨证施治均取得较好疗效,其中风热乘脾患儿78例,治愈7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7%;心火上炎56例,治愈5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2%;虚火上浮38例,治愈3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总有效率达98.1%。

  2 讨论

  小儿口疮的发病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1]。故《圣济总录·小儿口疮》说:“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生口疮。”笔者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实证予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并结合口腔局部外治及口腔护理取得明确疗效。

  此法治疗小儿口疮既减轻了患儿痛苦又经济实惠,减轻了患儿家长经济负担,可谓两全其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作者: 李春玲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