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4期中医中药

和中调胃法治疗慢性胃炎

来源:INTERNET
摘要: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单纯虚、实、寒、热者少,更多的是虚实互见,寒热兼杂,或本虚标实。和中调胃法仿《金匮》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寒热并用,升降相济,消补兼施于一炉,治疗慢性胃炎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60例均为胃镜检查诊断,男39例,女21例,年龄17~65岁,病程3个月~29年。患慢性浅表性胃炎53例,其......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单纯虚、实、寒、热者少,更多的是虚实互见,寒热兼杂,或本虚标实。和中调胃法仿《金匮》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寒热并用,升降相济,消补兼施于一炉,治疗慢性胃炎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胃镜检查诊断,男39例,女21例,年龄17~65岁,病程3个月~29年。患慢性浅表性胃炎53例,其中轻度者22例,中度者27例,重度者4例;患萎缩性胃炎7例,其中轻度者5例,重度者2例;伴肠化3例,不典型增生2例;伴胆汁反流9例,Hp(+)47例,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

    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党参15g,黄连6g,黄芩9g,干姜6g,法半夏12g,枳壳12g,香橼12g,木香12g,砂仁9g,吴萸6g,鸡内金12g,茯苓12g,炙甘草9g;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加乌贼骨15g,川贝9g。服法:水煎500ml,1日1剂,分3次服;或为散剂,1日3次,每次9g,1个月为一个疗程;慢性萎缩性胃炎则3个月为一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或炎症转为轻度,Hp(-),或萎缩性转为浅表性;或肠化、不典型增生消失。无效:临床主症与胃镜检查均无好转,或临床主症有减轻而胃镜检查无好转。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治愈29例,显效27例,无效4例(均属胃阴不足型)。

    4 病案举例

    例,患者,男,47岁,2001年11月9日就诊,自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胃脘疼痛,痞胀,时有灼热,嘈杂,嗳气,返酸,饮食尚可,但每于食后腹胀而畏食,口腻,消瘦,倦怠,大便时溏时秘,舌淡红,有齿痕,舌体略胖大,苔淡黄厚腻,脉沉缓。胃镜检查: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重度),伴胆汁返流,Hp(+++)。中医辨证属中虚实热互阻。服用本方3剂后症状减轻。守方服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精神,饮食均明显好转,自述已无所苦。胃镜复查为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轻度),胆汁返流无,Hp(-)。例2,患者,男,44岁,2001年6月6日就诊,自述胃脘隐痛14年,痞满,纳差,乏力,食后腹胀,嗳气,无返酸,形体消瘦,大便不畅,舌质偏暗滞,苔淡黄厚腻,脉沉细弦。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辨证属中虚湿郁,气滞血瘀。予本方5剂,服后症减,改为散剂服药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化生,不典型增生(-)。仍守上方,再坚持服散剂3个月,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无复发。

    5 体会

    慢性胃炎病程长,反复发作,常见症状为胃脘疼痛,灼痛痞胀,嗳气,返酸嘈杂,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口淡,口腻,口苦,大便不调等。临床辨证有多种类型。经笔者从事脾胃专科多年的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脾虚见症,往往又同时兼见气滞,血瘀,湿阻,食滞,郁热等不一。故临床所见,虚实寒热单纯者少,更多的是本虚标实,兼夹互见。此病胃镜所见病位虽在胃,然而中医辨证常涉及肝胆脾等多个脏腑,尤其是脾与胃,皆属土脏,同属中焦,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叶天士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脾与胃之间是升降相因,燥湿相剂,互为协调平衡的。另外《温病条辨》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这一点也切合慢性胃炎以和为贵的病机。故仿《金匮》半夏泻心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清中焦之热。干姜,法半夏,吴萸,辛热以除中焦之湿。枳壳,香橼,木香,疏肝和胃,以调畅中焦气机。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鸡内金,健脾消食。如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共为和中调胃之法。探索对慢性胃炎的治疗,验之临床,效果较好。从4例无效病例分析表明,本方对辨证属胃阴虚型的慢性胃炎,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646000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

作者: 向洪志 2005-6-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