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5期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病的现状及进展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哮喘病的难治性使得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渐成共识。急性发作期或哮喘持续状态时,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案。西医的“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吸入激素类气雾剂等)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西医虽然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却并不能完全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哮喘病的难治性使得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渐成共识。急性发作期或哮喘持续状态时,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案。西医的“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吸入激素类气雾剂等)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西医虽然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却并不能完全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中医中药为哮喘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病情分别从补肾、理肺、健脾、调肝、治痰、治瘀、驱风、补虚等入手纠正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对缓解期的治疗有明显优势。

    【Abstract】 The difficult curing of the asthma makes the therapy of treating bronchus asthma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become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gradually.During on acute period to break out or asthma at the lasting state,it's better to adopt healing solution“Western medicine is the first and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econd”.“Western medical method to resist anaphylaxis inflammation of respiratory track”(sucking hormone aerosol)is a prevailing treatment method at present.Though western medicine has made better cu-rative effect in controlling the asthma symptom,but cannot totally correct the anaphylaxis physique of the asthma pa-ti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offered the good prospect for getting a permanent cure of asthma:Through construct and manage dialectically,start with and correct the patient's anaphylaxis physique invigorating the kidney,paying attention to lung,good for spleen,recuperate liver,treating the phlegm,curing the silt,driving the wind,qi-restoratives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condition,there is function of getting a permanent cure and immune adjustment,so there are obvious advantages to the treatment asthma in alleviates period.

    【Key words】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sthma present situation make progress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性顽症,全球有数以亿计的患者长期忍受该病的折磨。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哮喘病的防治已有较大进展,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制订了国际性的哮喘病治疗方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 [1] 。但是,全世界有关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致残疾病 [2] 。针对此种情况,我国许多医学家在汲取数千年中医临床验治精华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哮喘病的现代化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 疾病认识

    由于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认识不足,过去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上世纪70年代,普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源刺激、支气管痉挛、气流受阻这样一种功能性疾病。解痉治疗曾作为哮喘的一线治疗。但随着支气管解痉剂(β 2 受体激动剂)的大量应用,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降反高 [3] 。这一现象使人们反思哮喘并非是单纯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上世纪80年代末迄今,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公认。故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是: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成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4] 。气道炎症学说的建立,使我们对哮喘病的认识由单纯气道平滑肌功能性过度痉挛,深化为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导致了近年来哮喘治疗学的“革命性”进步:不仅仅重视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缓解哮喘症状,更重视减轻、消除气道内的嗜酸细胞等介导的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吸入型的表面激素由原先的第三线上升为第一线治疗药物。中医方面有文献将此病列入“哮证” [5] 。传统的认识是:气机升降出纳失常,使肺气失宣、失降、失纳而致病。但是,中医理论的“百家争鸣”式特征决定了其对此病有多方面的认识。如:(1)“痰瘀互阻、肺失疏降”论。一些专家或研究人员认为:哮喘病发生是由痰 [6] 、瘀 [7] 等多因素联合致病。因此,“痰瘀互阻、肺失疏降”是构成哮喘急性发病的中医新理论。(2)“多脏关联”论。哮喘病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特征。而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肾。肺为痰瘀之器,脾为痰瘀之源,肾为痰瘀之根。故应从肺、脾、肾三脏着眼认识本病 [8] 。小儿多见哮喘的主要病机就是源自小儿肺、脾、肾先天不足,致痰饮内生、痰气搏结所致。另外,肝与哮喘发病紧密相关,不可忽略 [9] 。(3)“风邪为患”论。有专家认为:风为“六淫”之首,为外邪引发哮喘之先导,且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具有风的“数变”而“动”的特性。故哮喘发作除痰瘀外,风亦为重要因素 [10] 。(4)从传统中医“不开黑箱”角度将此病纳入“表里虚实”范畴或者“疑难杂症” [11] 的范畴来认识其本质等等。综上所述,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由于各自产生的年代不同、基础不同,其表述自然各有特色。但进入新世纪后中西医在以下几方面却取得了共同认识:(1)本有内因的基础,加之外因(多种因素)的诱导,内外因素联合作用而致病。(2)以呼吸道(气道)的不通畅为临床特征,症状描述基本一致。(3)承认本病的危害性、反复性、难治性。(4)强调从人的整体角度认识本病。

    2 临床治疗

    基于对本病“治疗难度大”的共识,医学界都赞同“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原则 [12] 。并不断研究、实践、探索,力图使这一特殊治疗方法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哮喘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指导思想是:标本兼治。约定的治疗措施包括西医的抗炎治疗和中医中药。其中重要环节和有价值、有代表性的结合点是:祛风与抗过敏,治气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化痰与消除气道慢性炎症,通瘀与抗粘附因子,补虚与调节免疫等 [13] 。

    2.1 西医治疗 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吸入型的表面激素上升为一线治疗药物 [14] 。常用药物有丙酸倍氯米松(BDP)、强的松、强的松龙等。支气管扩张剂可选:β 2 受体激动剂; 黄嘌呤类药物———茶碱;抗胆碱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SCG)等 [15] 。现代治疗方式:发作———治疗———缓解———继续治疗———减药———长期控制。降级治疗:初始治疗后,效果理想维持3~6个月,再向下降一级并相应减药。升级治疗:初始效果不理想,向上升一级并相应增药。强调规范地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按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配合中药应用。但也有部分专家对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持有异议。认为对患者身体发育及病情的治疗不利。长期服用激素一般会出现满月脸、水牛肩、腹大、腿细等体征;有饥饿感;有的则严重丢失钙,出现四肢抽筋现象。在临床中发现有些轻度哮喘、肺气肿患者只要长期服用激素,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疗程就长一些;有的甚至出现不良预后。看来,尽管西医学界理论上对激素的应用给予极高评价,但具体治疗中还存在一定分歧。尚需临床实践的检验及医学科研的进一步论证。

    2.2 中医治疗 中医体系的典型特征就是“理、法、方、药一线贯连”。即:有“理”(机理)才有“法”(治法);有“理”有“法”才有方剂和药物。由于在哮喘发病机理上存在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基础,其贯穿下来的治疗法则也就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见表1。

    表1 哮喘的中医辨证施治概要(略)

    (1)宣法①温宣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16] 。②清宣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17] 。③祛宣用防风、荆芥、白芷、细辛、地龙、蝉衣、木蝴蝶、薄荷、苍耳子等。药性轻扬,宣泄上焦,才能起到祛风止哮之功,此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降法①理气降逆可用苏子降气汤 [18] 合三子养亲汤 [19] 。②釜底抽薪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味。(3)纳法①补肾纳气用人参蛤蚧散 [20] 加减,偏肺气虚,加玉屏风散、五味子、紫菀;偏肾气虚者,加胡桃肉、仙灵脾、肉苁蓉等;偏阴虚者,加熟地、麦冬、五味子,或改用麦味地黄汤。②镇纳浮阳选用参茸黑锡丹吞服,或参附龙牡汤。“多脏关联”补肾、理肺、健脾、调肝(1)补肾法见本文专述。2)理肺法大致可分为清宣(药如银花、连翘、桔梗)、温宣(药如麻黄、杏仁、荆芥)、清降(药如黄芩、杷叶、桑皮)、温降(药如旋覆花、苏子、白前)、益肺气(药如黄芪、党参)、滋肺阴(药如沙参、麦冬)、敛肺(药如五味子、乌梅)等。(3)健脾法健脾化痰法分清化和温化。清化可选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减;温化多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化裁 [21] 。健脾益气固本法用玉屏风散 [22] 合参苓白术散加减。(4)调肝法常用四逆散加味。偏血瘀用当归芍药散,偏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化裁。尤其一些女性患者,哮喘发病与月经关系密切,更应重视调肝。偏气虚常以逍遥散加减,肝脾同调;偏阴虚常以滋水清肝饮化裁,肝肾同治。“风邪为患”治从表(祛 风)用清轻之品清透风邪,另可加抗痉挛药物,如地龙、僵蚕等。验方有宣、肃、敛三法并举的九宝汤,取紫苏叶、薄荷、桂枝、炙麻黄质轻味薄之品,调和营卫,透达表邪,宣肺开闭;桑白皮、大腹皮、厚朴、苦杏仁、陈皮等性善主降之品,下肺气、理中气、消痰涎,肃肺平喘;乌梅酸涩,入肺则收,为麻黄、桂枝之监,使祛邪而不伤正。诸药合用,有升有降,有散有敛,升降相应,翕辟有度,具有抗过敏、抗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用于治疗宿有哮喘,因外感诱发者,效果显著。“肺苦气上逆,急食苦出泻之”治从里方选定险汤。该方由葶苈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泽泻、苦杏仁、橘红、厚朴、丹参组成。临床运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表现为肺气壅塞证者。(续表1)久病必虚 治从虚 方选神应散。由太子参、阿胶珠、白术、茯苓、山药、乌梅、炙麻黄、苦杏仁、地龙、甘草组成,具有益肺健脾、敛肺止哮之效。其它视阴阳气血之虚择药施补。“疑难病”(内治)从痰论治 [23] ;从瘀论治;从虚论治。治痰: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 [24] 加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地龙、全蝎等连续使用;再根据病情配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同时,应适当佐以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郁金、枳壳、赤芍之类。治瘀:活血化瘀法在治疑难病中应居前列 [25] 。常用方为参桂保元汤以肉桂易桂枝,加郁金、川芎、丹参、橘络、玄胡、香附等。即有活血化瘀之功,而无伤血耗气之弊。治虚:疑难病治虚是根本大法。“疑难病” 辅助治疗 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都能起到很好的综合治疗效果。食疗 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哮喘病人长期服用胎盘(鲜炒或炖汤),既养身体又补肺肾,勘称良药。

    3 补肾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实践中日渐重要

    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说明中医的肾与西医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关系密切 [26] 。由于激素治疗地位的提升,中医补肾法及其药物运用在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更具特殊地位:

    3.1 滋阴降火法 激素大剂量应用尤其是初次应用的患者,会出现火热炎上症状。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7] ,使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确保激素继续应用,更好发挥治疗作用。

    3.2 温阳补肾法 用于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已渐为医家所重视 [28] 。常在患者准备减激素时,酌加温阳补肾中药,或加服金匮肾气丸 [29] 等中成药。这样激素减量一般顺利。3.3 先补阴后补阳 激素用量较大时,无论有无柯兴氏征样表现,常配用滋阴中药,这样患者不易出现阴虚阳亢症状。以后在准备减激素时,视具体情况酌加温阳补肾中药。

    3.4 阴阳双补、气血并调 临床上有激素依赖患者,表现出一派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的见症,如倦怠乏力,腰膝酸楚,易患感冒等。此类患者要减激素,多配用补益阴阳气血之中药,并可用紫河车、蛤蚧、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

    3.5 寒热并用、调和阴阳 某些反复应用激素的哮喘患者,亦可见寒热错杂症状。此时用乌梅丸加减 [30] ,以辛开苦降酸收、益气温阳养血通络并用,视其症偏寒偏热或寒热并重而化裁。

    从临床实践看,西医的抗炎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这种抗炎治疗已经不是通常所指的抗生素治疗,而是指“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包括吸入激素类气雾剂、色甘酸钠气雾剂等。对于急性发作期或哮喘持续状态时,中医方药除有较好的祛痰及改善肺的微循环作用外,其症状控制的效果则远不如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抗生素等迅速有效。特别是病情危重,需要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甚至作气管插管 [31] 或气管切开及使用人工呼吸器进行救治等,显然都是缺乏多途径给药的中医疗法所难以胜任的。因此,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多主张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西医虽然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却并不能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仅仅是一种治标方法。中医中药为哮喘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从补肾、润肺、健脾、调肝、治痰、治瘀、驱风、补虚等入手纠正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对缓解期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大减少了哮喘病的复发,提高了哮喘病的治愈率 [32] 。

    参考文献

    1 张秉坤,杨坤琪.全球哮喘防治创议贯彻实施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05-106.

    2 李明华.哮喘病的新概念和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生,2004,2(2):2-4.

    3 张伟,赵燕,扈新刚.哮喘病中药治疗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77-78.

    4 黄克武.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诊断.中国临床医生,2000,028(001):50.

    5 王书臣.哮证病因病机古今谈.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22-24.

    6 王琳,王建辉.“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陕西中医,2003,24(4):334-336.

    7 王忠薪.略论肺与血证,浙江中医杂志,2004,39(2):57-57.8 周静.哮喘的脏腑论治.四川中医,2003,21(3):9-10.

    9 夏光欣.论肝与哮喘.陕西中医,1993,014(004):161-162.

    10 徐丽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西医分型关系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011(008):692.

    11 龙一梅.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陕西中医,2004,25(4):342-343.

    12 严俊英,王秀华.哮喘治疗思路与方法探讨.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学术年会、急诊学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2001,197-199.

    13 朱杰.哮喘治疗新说.江苏中医,1999,020(002):8-10.

    14 毛争春,李颖.哮喘药物治疗的成就及新对策.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021(005):263-265.

    15 殷凯生.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山东医药,1999,39(20):40-41.

    16 张忠德,张瑜,江俊珊.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河南中医,2004,24(3):33-34.

    17 李敏,闵秀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喘性疾病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4,22(2):68-69.

    18 张旭初.苏子降气汤临床验案举隅.吉林中医药,2004,24(5):53-53.

    19 高安莉,王青芳.三子养亲汤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陕西中医,1995,4):148.20 杨文娟.人参蛤蚧散化裁治疗虚喘4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008(001):20-21.

    21 赵卫新.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黑龙江中医药,2003,000(005):63-64.

    22 卢宏昌,郭芹.玉屏风散预防哮喘发作临床观察.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12(004):148.

    23 徐广文.从痰论治支气管哮喘.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63-66.

    24 郭桂清.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瘀互结证38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008(008):594-595.

    25 李静,张洁承.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病的机理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174-176.

    26 毛昌淳,许建华.不同补肾法对哮喘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4):3-6.

     27 汪华江.六味地黄丸在哮喘病中的广泛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2002,48-50.

    28 姜志业.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11(6):11.

    29 王伟.补肾法治疗虚喘的辨治体会.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0):7.

    30 季凤刚,王立华.乌梅丸汤剂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015(001):11.

    31 李永跃,包美复.哮喘持续状态急救中应用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2):168-169.

    32 马战平,朱梅.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望.陕西中医,2003,24(4):337-339.

    作者单位:610066四川成都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作者: 刘兴典 2005-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