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5期中医中药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辨证治疗探讨

来源:INTERNET
摘要: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也称良性肾硬化症,系由于长期高血压或由于年老而导致血管老化缓慢发展而来的肾脏小动脉硬化,其结果导致肾脏缺血型改变,使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到损害。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临床特点是长期高血压出现轻度蛋白尿、肾功能进展较慢,早期常出现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有损害的表现,晚期可出现严重蛋白尿......

点击显示 收起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也称良性肾硬化症,系由于长期高血压或由于年老而导致血管老化缓慢发展而来的肾脏小动脉硬化,其结果导致肾脏缺血型改变,使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到损害。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临床特点是长期高血压出现轻度蛋白尿、肾功能进展较慢,早期常出现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有损害的表现,晚期可出现严重蛋白尿,氮质血症,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运用对肾脏血液动力学有利的降压药(如ACEI、钙拮抗剂等),有效地控制血压,阻止肾硬化进展,治疗途径不多。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在中医中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中医学的“眩晕”、“水肿”、“关格”等病范畴。
   
  目前中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临床上多年来对该病的诊治经验,对其辨证治疗规律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因七情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年老久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病因病机常见如下四个方面。
   
  1.1 阴虚阳亢 老年肾虚或七情过激,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失调,可见肝阳上亢,肝肾同源,肝阳上亢,下汲肾阴,终致水不涵木,呈肝肾阴虚;或因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1.2 肾气不固 年老肾虚,或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其封藏固摄之权出现夜尿多,尿中精微物质下泄。
    
  1.3 湿瘀交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湿浊内阻,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或久病瘀血阻络,湿瘀交阻,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肿。
   
  1.4 脾肾阳虚,湿浊内阻 年老肾阳虚衰,或久病损伤阳气,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脾肾阳虚,肾失气化,脾失温运,湿浊内阻,肾为胃之关,胃主受纳,关门不开,浊邪不降,久则格拒不纳呈关格之侯。

  2 辨证施治

  2.1 阴虚阳亢
   
  2.1.1 主证 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欲呕,口干口苦,面色潮红,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弱弦细或细沉。

  2.1.2 治法 滋阴潜阳
   
  2.1.3 方药 天麻钩藤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天麻15g,钩藤10g,生石决明30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益母草15g,夜交藤15g,熟地15g,山萸肉12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2g。
   
  2.1.4 方药分析 方中用六味地黄丸以养肝肾之阴,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川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养心安神。
   
  2.1.5 加减法 肝火盛者可加菊花15g,阳亢动风之势者可加龙骨30g,牡蛎30g,珍珠母30g等以镇肝熄风,便秘者可加火麻仁30g,首乌18g以润肠通便。

  2.2 肾气不固
   
  2.2.1 主证 头晕、腰酸、夜尿频甚或不禁,尿后余沥,或有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2.2.2 治法 益气固摄
   
  2.2.3 方药 五子衍宗丸加减。菟丝子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2g,覆盆子12g,金樱子15g,芡实12g,桑螵蛸12g,白术12g,莲子15g,车前子15g,益母草15g。
   
  2.2.4 方药分析 菟丝子、枸杞子补肾益精,五味子,覆盆子益肾固精,金樱子收敛固涩,芡实补脾肾而固摄,桑螵蛸固肾补肾,白术、莲子健脾固涩,车前子利水泄热,益母草活血利水,合用则以健脾补肾,益气固摄为主。
   
  2.2.5 加减法 挟有湿浊证见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者可加木香8g,藿香15g,法夏10g以健脾化湿,若浮肿、心悸、尿少者加泽泻30g,猪苓30g以利尿泄浊。若挟瘀血症见肌肤甲错,皮下瘀斑,舌质暗者可加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

  2.3 湿瘀交阻
   
  2.3.1 主证 面色晦暗无华、腰酸痛、乏力或水肿、腹胀、纳呆、口干不欲饮、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细。

  2.3.2 治法 活血化瘀利湿。
   
  2.3.3 方药 桃红四物汤和防己黄芪汤加减。桃仁12g,红花6g,生地15g,川芎15g,当归12g,赤芍15g,防己12g,黄芪18g,益母草15g,泽泻18g,佩兰15g。
   
  2.3.4 方药分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以活血祛瘀,黄芪益气利水,益母草活血利湿,泽泻利水,佩兰化湿,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利水化湿之功。
   
  2.3.5 加减法 湿重欲呕者可加法夏15g,藿香15g以化湿止呕,腰痛可加田七5g,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功,水肿明显者可加茯苓皮30g,获苓30g以健脾利水。

  2.4 脾肾阳虚、湿浊内阻
   
  2.4.1 主证 纳少腹胀,恶心呕吐,身重困倦,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冷,面浮肢肿,舌淡,体胖有齿印,苔白厚腻,脉沉迟。
   
  2.4.2 方药 实脾饮加减。白术15g,茯苓15g,党参30g,木香10g,草果10g,干姜6g,巴戟天15g,熟附子10g(先煎),淫羊藿15g。
   
  2.4.3 方药分析 熟附子,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肾阳,干姜温补脾阳,草果、木香健中化湿,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2.4.4 加减法 浮肿甚者加泽泻30g,猪苓30g以加强利水。挟瘀者可加桃仁10g,益母草15g,红花6g等。大便秘结者可加首乌20g,大黄10g以通便泄浊。 

  3 体会
    
  良性小动脉肾硬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上应结合该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分阶段治疗。早期患者多数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多见头晕、头痛,肾脏方面表现不明显,常规血液和尿液检查正常,但尿微量白蛋白、β 2 微球蛋白、尿NAG酶等排泄增加,此期患者多属阴虚阳亢,治疗应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可用桑寄生、杜仲、生地、白芍、牛膝、枸杞、龟板、首乌,平肝潜阳可用石决明、龙骨、赫石、羚羊角等。临床期主要表现为夜尿多、蛋白尿,浮肿,此期辨证多属肾气不固、湿瘀交阻为主,治疗上若肾气不固者,以益气固肾为主,可选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尤其是黄芪,在肾病中常用生黄芪,既有利水作用,又可减少甘温升火之弊,长期应用往往能起到降尿蛋白的作用,现有黄芪注射液可稀释直接滴注,效果更好,同时可适当使用固摄药,常用药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煅牡蛎、莲须等,若以湿瘀交阻者,以化瘀利湿为主,常用泽兰、益母草、桃仁、苡仁、田七、丹参、陈皮、法半夏。肾衰期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浮肿,甚至出现乏力、纳少、呕恶等肾功能衰竭症状,多属脾肾阳虚、湿浊瘀阻,治疗应以健脾补肾,泄浊化瘀为主,常用淫羊藿、山茱萸、熟附子、巴戟天、何首乌、大黄、泽泻、白术、茯苓、香附、陈皮、法半夏等;第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良性小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控制血压是诊疗关键。对于血压高的患者,若单用中医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者,则需加用西药抗高血压。近年来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小球硬化形成有密切关系 [1] ,所以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药物可以阻止肾小球硬化进展,西药方面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这方面的作用,中药方面如黄芪、细辛、海金沙、白芍、降香、南星、法半夏、葛根、野菊花、牛膝、山楂、何首乌,据药理研究能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所以临床上我们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以上这些药物,往往取得较好疗效。此外,钙离子拮抗剂也对良性肾硬化有治疗作用 [2] ,因此某些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的中药如防己、钩藤、丹参、川芎、蒿本、红花、前胡、海金沙、肉桂、五味子、三棱等,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
    
  参考文献
    
  1 戴瑞鸿,林果为.内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8-153.
   
  2 王海燕.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54-1155.

  作者单位:529100广东省新会市中医院

作者: 何龙韬 林峰 2005-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