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6期论著

槲皮素等二十八种中药成分对八种口腔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筛选实验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测试28种中药有效成分抑制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作用,为抗菌中药有效成分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一些探讨。方法选择28种有抗菌作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噻唑蓝法对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作药物敏感实验,同时采用液体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实验。结果28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种牙周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测试28种中药有效成分抑制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作用,为抗菌中药有效成分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一些探讨。 方法  选择28种有抗菌作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噻唑蓝法对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作药物敏感实验,同时采用液体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实验。 结果  28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种牙周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对另5种口腔常见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松萝酸和槲皮素有较强的抑菌作用,MIC值分别在0.0156~0.0625mg/ml和0.3125~0.125mg/ml之间。 结论  所选28种中药成份中,松萝酸和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s of28Chinese

    herbs on the8bacteria in oral cavity  Wang Xiaoping,Zhen Lei,Zhou Zengtong,et al.

    Stomatology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exploit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ese herbs,the inhibitive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s of28Chinese herbs on the growth of8common bacteria in oral cavity were determined.Methods Sen-sitive test of these bacteria were carried out by MTT method.At the same time,chessboard dilution method was used for combined sensitive test.Results The compositions of28Chinese herbs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5bacteria in dif-ferent levels,but the effects on other3bacteria are not obvious.Quercetin and usnic acid have better effects on5bacteria than other26herbs compositions,with MIC0.03125~0.125mg/ml and0.0156~0.0625mg/ml.Conclu-sion Quercetin and usnic acid can inhibit the5bacteria growth more effectively than other26herbs compositions.

    【Key words】 compositions Chinese herbs bacteria oral cavity quercetin usnic acid

    细菌感染性疾病为一类常见病,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及常用药物。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各种耐药菌株相继产生,已经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从多方寻求克服致病细菌产生耐药菌株和开发新抗生素的途径。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在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发现了一系列针对细菌感染有确切疗效的药物。近年来,中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较多,这也是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通过28种中药有效成分对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比较,为抗菌中药有效成分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一些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 柚皮苷、柚皮素、辛弗林、水杨苷、芹菜素、淫羊藿苷、莽草酸、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刺芒柄花素、氧化苦参碱、甘草酸、甘草次酸、白藜芦醇、漆黄素、积雪草苷、松萝酸、青藤碱、芦丁、穿心莲内酯、苦豆碱、苦参碱、葛根素、黄芩苷、甘草酸二铵、白芍总苷、槲皮素、原儿茶酸,均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提供,药物原液均为1mg/ml。

    1.1.2 试剂 Tryptone(Oxoid生产)、Polypepton(日本制药株式会社制造)、Agar(Japan分装)、噻唑蓝(Thiazolyl Blue,MTT,Bebco分装)。

    1.1.3 实验用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朴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以上细菌均为国际标准菌株,由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及菌悬液配制 国际标准菌株复苏,染色鉴定后接种于相应琼脂平板,适宜条件下培养。挑取琼脂表面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混悬于相应液体培养基培养24~48h,麦氏比浊并稀释至10 5 CFU/ml备用。

    1.2.2 中药成分抑菌作用筛选实验 用无菌微量加样器取上述药物原液50μl分别加入无菌96孔微孔板中,倍比稀释,再加入50μl菌液,混匀,适宜条件下培养,于培养结束前4h各孔分别加入1mg/ml的噻唑蓝(MTT)溶液20μl,继续培养4h。肉眼观察无蓝色颗粒生成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设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溶剂对照组。

    1.2.3 松萝酸与槲皮素的联合抑菌实验 采用液体棋盘稀释法,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作为联合药敏实验结果的判断依据。FIC<0.5表示两药有协同作用,FIC在0.5~1.0表明两药有相加作用,FIC在1.0~2.0表明两药是无关作用,FI>2.0表明两药有拮抗作用 [1] 。

    2 结果

    2.1 中药成分抑菌作用筛选实验结果 见表1。

    Table1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28Chinese herbs compositions on8bacteria in oral cavity(略)注:1、unit:mg/ml,2、本实验中>0.25mg/ml认为无抑菌作用整体分析可知,本实验所选28种中药成分对3种牙周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除漆黄素和青藤碱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稍有抑制作用以外,其它中药对3种牙周细菌均无抑制作用。松萝酸和槲皮素对其余5种口腔常见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2 联合抑菌实验 结果见表2。

    Table2 The result of combined sensitive test(略)

    从以上结果分析,松萝酸、槲皮素联用时对表皮葡萄球菌FIC指数为0.266,小于0.5,说明两药联用对其有协同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的FIC指数分别为0.75、0.516、0.516、0.75,均在0.5~1之间,说明两药联用对上述4种细菌有相加抑制作用。

    3 讨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研究,并发现了许多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本实验从文献报道可能有抑菌作用的中药中选出28种进行抑菌实验,为了增加可比性,应用其提纯的有效成分并设定相同的原液浓度:1mg/ml。共选择了8种口腔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松萝酸和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与文献报道松萝酸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2] 的结果相似。本实验采用MTT法测定MIC值,与传统的液体稀释法不同,MTT可在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成紫蓝色化合物-甲(Formazan)颗粒,利用这一原理,在细菌增殖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MTT,根据细菌增殖的多少显示颜色深浅的不同,可反映药物对细菌活性抑制作用,有助于抑菌药物的筛选 [3] 。Mosman [4] 首先把它发展成一种测定细胞生长及存活情况的方法,Tellier等 [5] 首先将此法应用于测定念珠菌属的药敏实验中,张淑芳等 [6] 将此法与稀释法比较,证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松萝酸为松萝科植物长松萝、破茎松萝的主要成分,味淡微苦,性凉,具有清肝、化痰、止血、解毒之功效 [2] 。槲皮素是植物界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许多植物的花、叶、果实中,多以甙的形式存在,具有抗肿瘤、强心、降压、止咳平喘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7] 。两药联合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对本实验中5种口腔致病菌有一定的相加或协同抑制作用,为两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其相加或协同作用的原理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仅证实了上述两种中药成份在体外及联合用药时有较好的抑制5种口腔常见致病细菌的作用,其体内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4.

    2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56-1257.

    3 苏秀玲,孙虹,高逊,等.体外抑菌实验微量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探索.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47-49.

    4 Mosman T.Rapid colorimetric assay for cellular growth and surival:Application to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Immunol Methods,1983,65(1-2):55-63.

    5 Tellier R,KrajdenM,GrigoriewGA,et al.Innovative end-point de-termination system for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yeast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2,36(8):1619-1625.

    6 张淑芳,野丽丽,白淑晶,等.噻唑蓝比色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中国热带医学,2001,1(4):298-300.

    7 王艳芳,王新华,朱宇同.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71-173. 

    作者单位:1200072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 通讯作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

作者: 王小平 甄 蕾 周曾同 李鸣宇 张卫东 2005-6-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