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6期中西医结合

理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讲究“理、法、方、药一线贯连”。也就是说,从理论到治疗原则,再到方剂和药物,是一环扣一环,一贯到底的。西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从临床思维到临床诊断、治疗,也无一不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西医理论上不结合,中西医其它一切方面就不能科学地走到一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讲究“理、法、方、药一线贯连”。也就是说,从理论到治疗原则,再到方剂和药物,是一环扣一环,一贯到底的。西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从临床思维到临床诊断、治疗,也无一不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西医理论上不结合,中西医其它一切方面就不能科学地走到一块。中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虽然存在分歧,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如何增强和维护人体的健康,以及如何减少和战胜疾病,使人类能够健康长寿。这是所有医学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也正是中西医有可能找到理论结合点的依据。
     
    
  【Abstract】 The clinical dialectical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followed by a way of”Theory→principle of treating→prescription→the medicine”.That is to say,from theory to principle of treating,reach the prescription and medicine,ring spike a ring,they are connected tightly.Practice in clinical medical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from clinical thinking to clinical diagnosis,treat,there is no one that is not carried 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asic theory.I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not combined in theory,other resp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t combine scientifically.Though Chinese and Western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inking way of medical science have difference,the purpose that studies is unanimous:How to strengthen and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and how to reduce and overcome the disease,make the mankind able to have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It is the purpose and value that medical science exist,it is the basis order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ay find theory combine too.
   
  【Key words】 combining theor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rux
      
  中西医结合从十九世纪末中国大地上中西医“汇通学派” [1] 的产生开始,至今巳跨越两个世纪了。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要把两个完全独立的不相同的医学思想体系融为一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其间人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出现了很多形式,有成绩也更有教训和失败。今天,中西结合的临床实践和种种实验活动都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理论的结合,是中西结合的前提与关键,也是中西医结合唯一正确的途径。
   
  西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从临床思维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一不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生们有句口头禅叫“有书为证”。离开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观察失去了目标,询问失去了内容,采集失去了选择、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过程无法进行或盲目进行。例如:正是有关黄疸的病理知识,指导和规定着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三方面病史情况的观察、询问、采集,以及实验室和其它仪器的检查内容,并且成为分析结果、提出诊断、进行治疗的依据。可见,基本理论是西医临床诊治的原点和核心,一切医疗活动都依它成立、受它指导、顺它展开。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讲究“理、法、方、药一线贯连”。无理则无法,无理无法则无方无药,也就是说,从理论到治疗原则,再到方剂和药物,是一环扣一环,一贯到底的。而这个“理”,是范围广、内容多的综合理论体系。它成了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前提和决定因素,失去这一原则也就失去了中医特色。例如:有了湿热黄疸这个“理”,才有清热利湿退黄的“法”,也才有方剂“茵陈蒿汤”及茵陈、栀子、大黄等中药的选用。因此,基本理论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原点和核心。
     
  综上可以明显看到:要真正实现中西医在临床诊治领域内的结合,必须也只有从它们共同的原点和核心—基本理论开始,抓了理论,其它一切就有了眉目和方向,就能展开和进行,抓了理论,才抓住了本,舍此就是舍本而求末。
   
  有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就是从西医药理学的研究角度和手段来探讨单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并试图进一步解释中药复方的神奇效果。这是一个良好而幼稚的愿望,因为它的本质是以西医的“理”来研究中医的“药”,是—种首尾各异的凑合。它割裂了中医理与法、方、药之间必然的顺承关系,从而永远无法把握和阐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那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作用。例如,某些中药的“双向性”作用 [2] 使得上述研究人员如游迷宫,完全失去了运用上的指标。当归既收缩又可弛缓子宫;大黄既可通便又可止泻……,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不是西医研究人员所能够完全掌握的 [3] 。
   
  中西结合中还有一种形式是所谓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也是一种各自掐头去尾,西医走前、中医断后的拼凑。西医诊断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推出的,它并不等于中医的诊所(尽管偶然也有相同的病名如“麻疹”等),而中医治疗是离不开中医理论指导的,离开了它就成了无根之木。有人试图进一步弥补此项之不足,提出在西医诊断某病之后搞一个辨证分型,进行中医治疗。这样虽然使中医治疗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由于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之下的再划分,导致了中医思维范围的局限,最终影响中医辨证精确度和疗效。例如: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医的诊断就可以是“咳证”、“喘证”、“哮证”“痰饮”、“百日咳”等等。尽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三个中医辨证分型是寒痰型、热痰型、燥痰型 [4] ,但明显地过于简略、狭窄,远远不能适应中医复杂的临床实践,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越过“慢性支气管炎”这个西医诊断的局限,按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辨证,那么按西医同样都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在中医甚至可以得出心(心气虚、心火上炎等), 肝(木火刑金、肝气郁结等),肾(肾不纳气、肾阴亏虚等),脾(脾虚湿盛、土不生金等)诸脏病变的结论。而不单单从肺着眼进行治疗。这就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矣”这一中医理论的指导结果,这些都是西医诊断根本无法想象的 [5] 。可见,离开了各自的理论指导,一切就乱了套。中西医理论上不结合,中西医其它—切方面就都走不到一块,或者走入歧途、走向失败。
   
  如果说中西医结合的要害在“理”,那么现实的情况是:中西医的“理”的确是各自独立、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早在先秦战国时期就已成熟,清代以后基本未发展,受时代及生产力水平之局限,显得古朴、幼稚,多从宏观、整体认识问题;而西医是现代形成理论并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得到长足发展,它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后盾,显得精密、细致,多从微观、局部认识问题。中医没有细胞、电解质等概念;西医也无气机、经络等知识。同样一个“脾”:中医认为是主司运化的系统,后天之本,至关重要。西医则认为是一个必要时甚至可以切除的实质性器官。由于产生时代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运用手段不同,从接触病人之始就各承其宗,分道扬镖,显现出各自特色。
   
  在思想方法上,中医所采用的方法是“外内法”。即不采用或较少采用打开的方法来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而是利用外部观测和试验来考察人体的入、出及其动态过程,从中把握人的内部结构和状态。有时还采用研究另一个类似事物(同构系统)来加以比较,即通过所谓取类、比象,“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研究方法而取得的 [6] 。西医所采用的方法是“内外法”来研究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如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病理等学科,使用的研究方法都是内外法。西医还借助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已进入到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认识阶段及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来加以阐述,揭示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
   
  在对待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以“个体化、化解性”为特征,以人以己为中心,以保护受到疾病侵袭的人为中心。讲究调动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来与疾病做斗争,讲究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采用“化解”的方法来调和、平衡矛盾。西医则以“群体性、对抗性”为特征,多半是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尽一切方法去探求病因,一旦病因明确,立刻采取对抗的方法消除病因。
   
  由此可见,中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虽然存在分歧,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如何增强和维护人体的健康,以及如何减少和战胜疾病,使人类能够健康长寿。这是所有医学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也正是中西医有可能找到理论结合点的依据。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实践,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推动人类医学的发展,例如,中西医的脏虽然概念不同。但中医的腑—大肠和西医大肠基本一致。而“六腑以通为用” [7] 即消化道等器官以保持通畅为好的理论思想与西医是完全同一的。灌肠导泻、胃肠减压、手术摘石、处治肠梗阻等等手段也都是基于“防止阻塞”这一思想认识的。所谓“痉挛”,也是一种不通的形式,用阿托品等M-受体阻滞剂缓解其痉挛,也就是让其通畅、“以通为用”的实践。有了这种理论基点上的结合与统一,中西医临床结合就有了方向,有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如治疗急腹症,双方围绕一个“通”字 [8] ,展开各自有优势的医疗手段,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取得了令国内外叹为观止的效果 [9] 。
   
  值得一提是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药学会和《健康报》共同推荐出的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中,中西医结合有三项:研究针麻、治疗急腹症、治疗骨折 [10] 。仔细分析这三项成果,可以悟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西医必须首先实现理论上的、对等的、相互尊重的统一与结合,彼此学习,彼此补充,才有也一定有灿烂的前途与成就。
   
  中西医理论是有结合点的,也是能够结合起来的。一旦中西医有了理论上的哪怕是一丁点的统一与结合,也能产生神奇的效力,创造人间奇迹。无需讳言,这些结合点是像金子隐埋于地球一样深藏在中西医浩瀚的理论体系中。只有付出极大的辛劳,不断挖掘,才可能获得可贵的一粒。但,它毕竟是能够得到的。这些正是我们这一代中西医结合人员努力的方间,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英,江凌圳,盛增秀.略论张锡纯的治学精神.浙江中医杂志,2004,39(4):166-167.
   
  2 张树生.论中药的双向作用.中国医药学报,1994,9(5):18-20.

  3 郭世宁,刘宗柱,张克家.论中药双向调节.中兽医学杂志,1999,4:39-40.
   
  4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内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2.
   
  5 席书贤,席英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验案举隅.陕西中医,1997,18(6):272-273.
   
  6 张大钊.中西医学之异同-略论中西医结合的几个层次.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9,16(4):123-125.
   
  7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2.
   
  8 张志胜,通腑法治疗急腹症36例.陕西中医,1994,15(6):254.

  9 夏长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16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8,004(006):368-369.
   
  10 《健康报》,1984,9,10. 

   作者单位:610066四川省成都市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作者: 刘兴典 2005-6-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