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6期病例报告

原发性脾脏肿瘤1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上很少见,本文报告原发性脾脏肿瘤1例。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稍隆,左中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脾脏肋下触及,肝脏触诊不满意。B超显示脾脏大小为12。0cm×7。...

点击显示 收起

  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上很少见,本文报告原发性脾脏肿瘤1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83岁。因“左上腹痛18h”入院,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转剧烈,伴出汗,无呕吐,二便正常,无他处放射,无尿频尿急。先于人民医院做钡透,尿常规检查,RBC:3~5,疑为泌尿系结石,作解痛、消炎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仍有腹痛。今于本院作B超:脾内占位而收住入院。十余年前曾患肺结核,入院查体,T37.0℃,P84次/min,R22次/min,BP193/105mmHg。神清,精神萎,推车入病房,自主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稍隆,左中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脾脏肋下触及,肝脏触诊不满意。入院查血常规Hb103g/L,RBC3.2×10 12 /L,WBC15.5×10 9 /L,LY76.2%,GY17.3%,PLT123×10 9 /L,肝脏酶学指标、血脂肾功能、血糖示在正常范围。B超显示脾脏大小为12.0cm×7.9cm,脾门处见一7.0cm×7.0cm的低回声团块,境界清,状态不规则,局部隆突,其内见7.0cm×6.7cm低密度影,边界尚清晰,注入造影剂后,呈不均匀强化。腹主动脉未见淋巴结肿大。拟诊脾脏肿瘤,作好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积血约1500ml左右,左上腹部大量血凝块,肝、肾、小肠盆腔内无破裂及转移性结节,脾脏膈面包膜破裂,脾门及包膜内一7cm×8cm肿瘤,实性,压迫胰尾部,考虑为脾包膜内肿瘤生长致脾包膜压力增大,包膜破裂出血。术后一周切口甲级愈合,精神食欲良好,患者拒绝化疗,自动出院。大体标本见肝脏12cm×8cm×3cm,脾门处见一7.0cm×7.0cm灰白色肿块,肿块包膜部分破裂,切面灰白,鱼肉状。病理检查示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EMA(-),CD3散在(+),CD15散在(+),CD20(+++),CD30个别(+),CD79a(+++),LCA(+++),HM(-),CK(-),出院后至今仍存活(四个月)。
    
  2 讨论
    
  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Morgen Stern分类法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原发性肿瘤又分为 4类:(1)类肿瘤样病变;(2)血管源性肿瘤;(3)淋巴肿瘤;(4)非淋巴肿瘤。在脾脏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常见。脾脏原发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最常发现的症状是脾脏肿大或左上腹肿块,伴左季肋部疼痛或不适。恶性脾脏肿瘤可出现乏力、消瘦、纳差,体重减轻,低热或持续39℃以上高热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等影像学资料,但只能确定脾脏占位,定性诊断大多依赖于病理学诊断。诊断中注意与脾脏本身少见疾病如脾结核和脾脓肿相鉴别。脾原发性肿瘤应根据病程选择相应的手术。A-hamann等将恶性肿瘤病变程度分为三期:第一期瘤组织完全局限于脾内;第二期累及脾门淋巴结;第三期累及肝或腹腔淋巴结。对一期患者,行单纯脾切除术辅以化疗治疗,预后较好,生存时间可达6~8年以上。而对于病变超出脾以外的二至三期病例,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加以联合器官切除,并辅以化疗或放疗,根据国内学者报道一年生存率为33%。本例病例应属二~三期恶性肿瘤,诊治较晚,术前未能辅以化疗,所以疗效不满意,预后差。但因该病人已83岁,放弃继续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单位:225500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病理科

作者: 刘莉 张庆飞 2005-6-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