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9期药物与临床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436例回顾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方法应用偏振荧光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为0。结果共监测436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320例(占73。结论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应重视监测,以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 方法  应用偏振荧光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为0.5~2.0ng/ml。 结果  共监测436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320例(占73.4%),小于0.5ng/ml的66例(占15.1%),大于2.0ng/ml的50例(占11.5%)。 结论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应重视监测,以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地高辛属于强心苷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与心房纤颤、房扑。地高辛治疗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因此需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有正确的测定结果,才能为判断分析和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而质量控制则是分析方法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1,2] 。为了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治疗药物监测实行了质量控制,而对以往的监测结果进行回归性的分析,则是治疗药物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我院5年来43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9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美国Abott公司的快速血药浓度检测仪(TDx),以偏振荧光免疫法(FPIA)测定,所用试剂均为美国Abott公司专用配套试剂。

  2 结果
    
  2.1 患者分布情况 监测患者共436例次,其中419例为住院患者,17例为门、急诊或周边医院送检的样本;男227例,女209例;年龄17~101岁,平均(71.64±14.69)岁,其中<50岁的15例,占3.44%,在50~60岁之间的58例,13.30%,≥60岁的363例,占83.26%。在住院患者中,呼吸科231例,占55.1%;心肾内科122例,占29.1%;其余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66例占15.8%。
   
  2.2 地高辛血药浓度<0.5、0.5~2.0、>2.0ng/ml监测结果 见表1。其中最高浓度为4.97ng/ml,最低浓度为0.07ng/ml。
   
  表1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略)
    
  注:经t检验,三组年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3 不同性别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见表2。说明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
    
  表2 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略)
    
  3 讨论
    
  3.1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 地高辛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老年人肾排泄功能减退,地高辛积蓄中毒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老年患者服用地高辛更应注意血药浓度的监测。依据我国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2000版)对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评价 [3] ,其值在0.8~2.0ng/ml的测定值构成比为73.4%,说明TDM工作对临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2 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 本组结果证实,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年龄的影响差异则无显著性,而有些报道则认为性别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4] 。说明该差异因情况而异。
   
  3.3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诸多因素可干扰测定,分析主要有以下2点。

  3.3.1 药物相互作用因素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经常采取合并用药。地高辛又是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目标药,一些药物或延缓地高辛的消除,或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或使心肌敏感性增高,还有些是较强的肝药酶诱导剂。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值受到影响的药物文献报道较多,本组中有病例合用了去乙酰毛花苷及胺碘酮而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
   
  3.3.2 采集血样时间因素 地高辛1~2h达最高血浓度,维持约5h后迅速降低,6~7h到达较稳的数值,然后浓度缓慢下降。因此,在服用地高辛后6h以后至服药前采血为宜 [5,6] ,而且,每个病人的用药、采血时间应固定。本组有1例因提前取样而使浓度数值偏高。有数例病人用药只有2~3天就抽血,未达到稳态,这样如果只根据结果来判断的话,就容易造成病人蓄积中毒。
    
  4 结论
    
  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很窄,且临床上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加上广泛存在的个体差异有时导致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发生交叉、重叠;因此,进一步加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仍然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储小曼,凌树森.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不可忽视室内质量控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132.
   
  2 徐立根.地高辛免疫分析质量控制与血药浓度监测.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1):35-37.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88.
   
  4 黎刚,梁智江,司徒冰,等.我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7年回顾性分析.广东药学,2003,13(2):38-39.
   
  5 陈刚.治疗药物监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320.
   
  6 谢守霞,张万帆,董淳,等.95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的监测分析.医药导报,2003,22(12):890-892.

  作者单位:100088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药剂科 

作者: 王文俭 辛艳茹 杨京燕 2005-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