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9期经验交流

人际关系模式及人的内心结构基础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探讨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重塑人格,而重塑人格的关键是要了解人格结构基础,文章从人成长的各关键时期讨论了人格结构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和人的内心结构基础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和人的内心结构基础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侧重男性)。人们外在的言语、行为方式,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都是他们内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重塑人格,而重塑人格的关键是要了解人格结构基础,文章从人成长的各关键时期讨论了人格结构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和人的内心结构基础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和人的内心结构基础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侧重男性)。
       
     
  人们外在的言语、行为方式,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都是他们内在、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结构模式的直接反应,有什么样的内心人际关系结构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方式,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每个人与抚养人的生活方式模式,决定着这个人内心结构及人格结构基础,决定了在人际关系社会中,此人与其它人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内心结构模式都由母亲、父亲或(抚养人)、兄弟姐妹,构成结构紧密的核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模式;在这一核心家庭环境模式中,每个人与母亲和父亲的关系,是内化此人内心世界、人际关系模式的核心,这种关系模式是每一个人最原始、最基础,最核心的人际关系模式。在紧密核心家庭环境之外是松散的大家庭环境,在此环境结构模式中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或有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这一松散的大家庭人际环境模式是对紧密核心人际关系环境模式的补充,也是对一个人内心人际关系模式形成的补充、是一个人在迈向社会时,对家庭人际关系模式向社会人际关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一个人与母亲和父亲的生活模式是此人内心世界人际关系模式的核心基础,个体与父亲和母亲关系模式构成这个人、内心、人际三角关系模式,有什么样的人际三角生活方式模式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格基础。母婴关系,即这一幼儿的内心世界的子母关系模式决定了这个人,长成人后与女人的关系方式,也决定了他与男人的关系,良好的母子关系也是这个幼儿内心良好自我成长成熟的先前条件 [3] ,自我的成熟也决定着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的人际关系方式的成熟程度。母子关系由喂养情境、排便、训练、早期性启蒙和性禁忌、愤怒攻击性的表达、禁忌等构成。喂养经历是儿童学会乐于与他人相处的良机,也就是说,它为社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婴儿饥饿被喂时,他所体验的某些美妙松弛反应,会与当时的喂养者的刺激联系起来,其后,仅是母亲的出现就会产生舒服感。如果婴儿啼哭时没被喂养,取而代之的是置之不理,那么相应地,他会明了他此时无论做什么也改变不了其痛苦情境。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为其日后的“冷漠”习惯的形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去“尝试做点别的什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儿童必须通过排便训练,否则他就会丧失成为社交上受欢迎的一员的资格。弗洛伊德说过,文化的任务既是在儿童人格内部建起一堵对大、小便,尤其是对大便备感厌恶和恶心的心理防护墙。早期性启蒙禁忌是孩子的重要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时期,当孩子有了性冲动和幻想时,第一个针对就是他们的父亲、弟兄姐妹以及后来才牵涉到的其他人。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普斯情结。男孩针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性幻想甚至有无意的性行为,通常情况母亲自己拒绝男孩的要求。她对任何来自男孩的性反应产生焦虑,她会停止抚摸孩子并突然地、莫名其妙地一改以往对孩子的爱护和赞赏,而代之以惊恐、厌恶和反对的态度。这一时期男孩新的焦虑根源出现了,那就是对父亲的恐惧。5岁的男孩已知道父亲是一家之主,惩罚与纪律的象征。他也知道父亲是母亲的丈夫,与母亲有独特的关系。这种与父亲的竞争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男孩心中,它也常常在父亲的行为中变得非常具体。也就是男孩视父亲为对手,产生对父亲的惧怕反应,也是因为父亲的行为有意无意的地给人以惧怕感受和竞争性。愤怒是由儿童生活中无数的、不可避免的挫折情境产生的。如果挫折情境中必须禁止愤怒反应,那么儿童会尝试进行其它反应,诸如对不能强求的东西采取恳求的方式取之,或者屈从于挫折情境 [1] 。每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模式和与父亲的关系模式,以及母亲与父亲的关系模式在他内心中内化的三角关系模式,这种三角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为人处事的内心基础。良好的母子关系,即良好的喂养方式,恰当的排便训练,父亲对孩子顺利的性启蒙教育方法得当,以及允许孩子能在适当情况下表达愤怒和攻击性,是一个孩子自我成长成熟的先前条件和最有力的保障。
   
  当一个孩子得到不良的母亲喂养方式,孩子对母亲会产生最原始的冲突,既想得到母亲的爱护和照料又讨厌或愤恨母亲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一冲突使孩子对母亲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孩子幼小的年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自行处理这一矛盾。为缓解补偿孩子由这一矛盾所造成的内心害怕、恐惧、焦虑和不安,孩子只能用想像来得到一个好母亲;或者说用幻想与一个好母亲在一起来缓解补偿不良母亲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害怕、焦虑。长此以往孩子就在内心世界中与好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幻想状态当中,这种幻想状态也就是母婴的一种内心精神世界共生状态,这种通过想象和幻想与母亲在一起的共生状态,是一个心理不成熟自我功能低下的特点之一,如果在一个人长大成人了,还有这种幻想存在是心理疾病表现和神经症的症状之一。这种为了缓和补偿母亲对自己的喂养方式造成的恐惧焦虑不安,与母亲紧密联在一起的幻想状态也是一个男人性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 [2] 。
   
  有了与好母亲呆在一起的幻想,当男孩到了俄狄普斯期会因为母亲引诱而产生对母亲这一女性的性冲动、欲望和性幻想,这样男孩会因两方面的原因而增加自己的害怕、恐惧焦虑不安,一个是对母亲的性冲动欲望而产生来自伦理道德害怕恐惧而焦虑,另外一个是因为自己知道母亲是父亲的女人而害怕恐惧来自己强大父亲的竞争迫害而焦虑,对父亲强烈的恐惧一直持续下去泛化成为对别的男人和权威的恐惧害怕和焦虑。不良的母子关系和不能顺利渡过俄狄普斯期冲突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美]南希.弗莱迪著.杨宁宁译.我母亲/我自己.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1,25,57.
   
  2 [德]海因茨.彼得.勒而著.王蔚译.内心枷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
   
  3 [美]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12,28,52. 

  作者单位:650031云南昆明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作者: 佘继祥 陆勤 2005-6-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