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0期中医中药

胃脘痛治验2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近年来,笔者应用一贯煎、吴茱萸汤加减辨证治疗胃脘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胃脘疼痛4年未愈。患者自1998年8月即感胃脘疼痛,呃逆,腹胀矢气,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溏,进食后胃脘疼痛增剧,但无反酸呕吐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显,于2000年7月8日行胃镜检查示:胃小弯部溃疡,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又先后于门诊服用香砂六君......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笔者应用一贯煎、吴茱萸汤加减辨证治疗胃脘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4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胃脘疼痛4年未愈。患者自1998年8月即感胃脘疼痛,呃逆,腹胀矢气,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溏,进食后胃脘疼痛增剧,但无反酸呕吐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显,于2000年7月8日行胃镜检查示:胃小弯部溃疡,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又先后于门诊服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芍六君子汤等未获效,上述症状时轻时重,脘痛腹胀明显加重,且伴以恶心欲吐,全身乏力,大便1日3次,伴有不消化食物,食生冷及刺激辛辣食物疼痛加剧。查其舌质鲜红,舌苔薄腻,脉弦。脉证合参,辨证为肝阴虚型胃脘痛,遂投以一贯煎加味:生地30.0g,沙参30.0g,枸杞12.0g,麦冬15.0g,当归10.0g,川楝子10.0g,丹皮12.0g,乌药24.0g,水煎服,日一剂,服10剂后胃脘痛消失。一月后胃脘疼痛复发,查其舌绛无苔,脉细,用一贯煎合养胃止痛汤加减化裁:沙参12.0g,川楝子10.0g,枸杞15.0g,当归10.0g,淡竹茹15.0g,瓜蒌皮15.0g,川黄连3.0g,九香虫6.0g,本方乃养胃止痛润燥之剂,沙参甘润,黄连苦,甘苦合用化阴气;川楝子苦降肝阳;当归辛香养肝体;枸杞多液补肝肾;瓜蒌辛润宽胸痹;九香虫止痛开膈;竹茹清凉降胃气。本方仍依据一贯煎之意,变粘为润调滞气,连服6剂后,胃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例2,女,46岁,于2003年4月6日初诊。患者素有胃脘痛三年,自2003年2月10日胃脘疼痛加重,伴以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素体消瘦。按慢性胃炎、胃溃疡,经服西药及柴芍六君子汤五剂后,诸症不减,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呕吐酸水,伴见左侧头痛、恶心。查其脉沉弦尺弱,舌苔白。此乃胃脘痛里寒证之肝寒犯胃,急给以温肝和胃,散寒止痛,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0g,干姜10.0g,太子参15.0g,柴胡12.0g,炒枳壳10.0g,鳖甲10.0g,桔梗10.0g,肉桂6.0g(后下),每日一剂,水煎服,服5剂后,脘痛大为减轻,食欲增加,吐冷酸水消失。又服四剂而愈。随访未再复发。
    
  2 体会
    
  综观上述二个病例,病例1,见有脘痛,呃逆,腹胀矢气,进食后脘痛加重等症状,多从脾气虚损辨证治疗,笔者汲取前医健脾益气诸方治疗无效的教训,观其舌质鲜红为阴分不足,脉弦主肝,故诊断为肝阴偏虚,用滋补肝阴的一贯煎加味获效。方中加用丹皮、乌药,取其活血凉血行气之功,是因舌质鲜红恐其化热,方中补阴凉血诸药,恐有滞塞之弊。本症后期复发,仍遵一贯煎之意,以一贯煎合养胃止痛汤加减化裁服后而愈,诸症悉除。例2主证胃脘痛并吐酸冷水,脉沉弦尺弱等肝寒犯胃之证,故使用具有温肝和胃作用的吴茱萸汤加肉桂以温其下焦而获效。同为胃病,处方用药截然不同,足以显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性。只有辨证正确,灵活用药,方可达到有的放矢,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单位:721305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中心卫生院

作者: 韩定焕 2005-6-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