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综述

中医研究治疗积滞的动态

来源:INTERNET
摘要: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对积滞病证的定义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所致,以小儿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病。积滞病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方法较多,亦有侧重于治疗某一症状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对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对积滞病证的定义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所致,以小儿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病。积滞病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方法较多,亦有侧重于治疗某一症状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对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研究、治疗综述如下。
   
  1 对证的研究治疗
   
  1.1 内治法 杨秀婷等 [1]  认为调节饮食是治疗积滞证的重要方法,药物可以起到消导积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通过治疗小儿积滞100例进行总结,轻症以保和散(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茯苓、陈皮、连翘、半夏、谷芽、枳壳、厚朴、内金、砂仁、莱菔子、槟榔)合服升降散(大黄、僵蚕、姜黄、胆南星、竺黄、冰片),婴儿0.5~1g/次,幼儿1~2g/次,学龄前儿童2~3g/次,学龄儿童3~4g/次。保和散与升降散的比率为2∶1,每日服用2~3次。病程较长或症状较重的患儿采用汤剂治疗,以香砂枳术丸和枳实导滞丸化裁,基本方药:枳实、白术、木香、砂仁、茯苓、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大黄。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全部治愈。张纲等 [2]  阐述了梁宗翰老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经验,梁老认为小儿积滞初起除可见有厌食纳呆、夜卧不宁或呕吐酸腐、便下臭秽等乳食积滞、脾胃不和的证候外,每多兼见头汗蒸蒸及舌苔垢腻等挟湿挟热之症,此时治法尤妙在以消食导滞为主,而佐以辛温芳宣及苦寒清降之品,常用药如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莱菔子、藿香、佩兰、草豆蔻、黄连及莲子心等。久病常因脾弱运艰而致积滞内实,然积滞既久,或因蕴热偏盛而损及脾阴,或因停湿偏盛而困及脾阳,故又每日邪滞之实而并发正气之虚,此时治法,既去积滞内实之邪,又扶偏虚之阴阳。滞热伤阴者,益消食清热而益脾阴为主,药用谷芽、莲子心、黄连、石斛、麦冬、天花粉等;滞湿困阳者,宜化滞行湿而扶脾阳为主,药用谷芽、茯苓、白术、党参、肉豆蔻、灶心土等。柏世媛 [3]  介绍了卓权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卓老中医认为积滞以食积、虫积多见。食积多为虚中挟实证,常见于无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儿,出生后全靠人工喂养,且年轻父母又无哺育经验,饮食无度,加之小儿脾胃不健,运化力弱而致食多积伤。虫积以实证多见,但虚实夹杂亦常见。由于小儿饮食不洁,将虫卵吞入胃肠而成虫积,若虫积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肝火亦可由生。肖诏玮等 [4]  报道微乐(甲)组药物组成:庵摩勒(即余甘)、苍术、竹茹、半夏等配制糖浆。6个月以下5ml/次;7个月~2岁,10ml/次;2次以上15ml/次,每日3次。病程15天以内者3天为1个疗程,15天以上者10天为1个疗程。随机取样设对照(乙)组,以保和丸布包煎服,6个月以内10g/d,7个月~2岁15g/d,2岁以上20g/d,疗程同甲组。结果:甲组325例,痊愈236例,显效46例,好转3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5%;乙组168例,痊愈79例,显效42例,好转20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83.9%。杨斌等 [5]  在对小儿积滞证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根据病因病机及病情轻重,将其分为食滞胃肠、食积气滞、脾虚湿困和脾胃虚弱4证,治疗上分别采用消导、清利、行气、破积、通下、祛湿、滋补等法,获得满意疗效。江毅文 [6]  报道用健儿汤治疗小儿积滞证取得较好效果。朱锦善 [7]  认为积滞证的辨证重在虚实之辨,实证主要为食积、气滞、化热;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和伤津。临床分乳食停滞证、积滞化热证和脾虚夹滞证。乳食停滞证治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保和丸和加味平胃散。积滞化热证治以清热导滞为主,若为新积化热,宜在上述治法的基础上加用清热之品,如黄芩、石膏、知母、栀子、连翘之类;若为久积化热,可用枳实导滞丸或用香连导滞汤。脾虚夹滞证治以健脾助运,消食导滞。虚多实少者用健脾丸或人参启脾丸;若虚多实少而兼有化热者可用肥儿丸;实多虚少者用木香大安丸。朱锦善 [8]  报道用大山楂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证亦取得较好效果。邹永祥 [9]  认为牛蒡子是具有提高胃肠动力作用的药物,因此具有消积滞、止流涎的功效。周异群等 [10]  分别用大山楂口服液和大山楂丸治疗小儿积滞证共163例,治疗组108例用大山楂口服液,10ml/次;对照组55例用大山楂丸,1丸/次,均为每日2次口服,疗程7~14天。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显效28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对纳呆厌食腹部胀满,大便不调3个主症的改善和体重、血红蛋白等指标,两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周一平 [11]  报道用柴胡胡黄连汤加味治疗小儿积滞证30例,该方主要由柴胡、胡黄连、法半夏、山药、厚朴、木香、山楂、麦芽、神曲、甘草组成,对于乳食内积型用原方;脾虚夹积型加白术、大枣;伴便秘者加瓜蒌仁、大黄;伴呕吐者加苏叶、藿香、陈皮。结果治愈26例,好转4例,有效率100%。
   
  1.2 外治法 李锡久等 [12]  治疗小儿积滞9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用消积灵(药物组成白术、杏仁、桃仁、栀子、枳实、砂仁、樟脑、冰片,共研细末)外敷,用时取药2~3g加入蛋清调成糊状,分2份分别放在双侧内关穴上,用直径约1cm泡沫塑料圈固定药物,外用宽2cm、长4cm橡皮膏固定24h后取下,间隔72h用药1次;对照组46例用胃蛋白酶、乳酶生片。结果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95.7%,治愈时间3~10天,平均4.91±1.77天,治疗组在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李锡久等认为利用具有浓厚芳香气味的药物刺激穴位可以激发经脉之气,调和气血,调节三焦和脾胃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受纳、增进食欲、增强运化、促进吸收的目的。余惠华 [13]  采用捏脊、针刺四缝加中药治疗小儿积滞100例,捏脊方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于患儿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转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3~5次,捏第3次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进行1~2次,5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针刺四缝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2周1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止。结果治愈40例,好转5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余氏认为捏脊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针刺四缝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因此取得了较好疗效。乔学军 [14]  使用针灸治疗小儿积滞7例,结果7例患儿痊愈。方法:临证时取一寸银针2根,先泄中脘穴,后泄内庭穴(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干呕、腹胀、腹满等症缓解后,配服消食导滞中药,如王氏保赤丸或保和丸以善后。陈永丰[15]  报道采用揪痧法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52例,具体方法为:术者将手指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拇指捏起患儿中脘、气海两穴为中心部位的皮肤,力度适中,使患儿略感疼痛即可,然后上提直至皮肤从手指滑脱,一起一落。两穴各20次,直到皮肤出现淡红色。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取得满意疗效。
   
  2 针对症的研究治疗
   
  在小儿积滞证中,较为突出的症状是腹痛。积滞性腹痛时轻时重,发作不定时,常常侵扰患儿数月至数年,对小儿生活、学习、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患儿家长亦非常担心。谢军军 [16]  报道了采用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小儿积滞腹痛1例。符虹 [17]  报道于1996年2月~1998年5月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疗效较满意。治疗以辛开苦降法,自拟连姜汤,药用:上川黄连、淡干姜各3g,制半夏10g,砂仁3g,乌药、延胡索、枳壳、槟榔、制香附、炙鸡内金各10g,陈皮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5次口服。陆远 [18]  运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慢性腹痛取得了满意疗效。

  3 临床科研成果   

  陆远等 [19]  报道了中药治疗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科研结果。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服用“积滞腹痛糖浆”由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制备)和对照组32例(服用“化积口服液”由江西铜鼓中药厂出品),服药6天为1个疗程,最多治疗观察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68例患儿服“小儿积滞腹痛糖浆”1个疗程痊愈24例(35.29%),服药2个疗程痊愈32例(47.05%),服药3个疗程痊愈10例(14.71%),未愈2例(2.94%),有效率达(97.05%)。对照组患儿服“化积口服液”1个疗程痊愈2例(6.25%),服药2个疗 程痊愈11例(34.37%),服药3个疗程痊愈9例(28.13%),其中10例未愈,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积滞证的方法灵活,疗效较确切,副作用甚少。今后须加大临床科研力度,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对中药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阐述。

  参考文献
    
  1 杨秀婷,何希艳.小儿积滞100例临床分析.中医药学报,1985,(3):26-28.
   
  2 张纲,马杰,梁跃华,等.梁宗翰老中医治疗小儿积滞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86,(2):14-15.
   
  3 柏世媛.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新中医,1986,(10):9-10.
   
  4 肖诏玮,吴维木,沈聪.微乐Ⅱ号糖浆治疗小儿积滞325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1992,23(5):4-5.
   
  5 杨斌,石力军.小儿积滞辨治.湖南中医杂志,1994,10(4):20-21.
   
  6 江毅文.健儿汤治疗小儿积滞.新中医,1994,26(7):48.

  7 朱锦善.小儿积滞.中国农村医学,1996,24(5):8-10.
   
  8 朱锦善.大山楂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证.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7.
   
  9 邹永祥.牛蒡子善消积滞止流涎.中医杂志,1997,38(12):711.

  10 周异群,邹瑞凌,殷明辉,等.大山楂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证的疗效观察.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1):6.
   
  11 周一平.柴胡胡黄连汤加味治疗积滞30例.黑龙江中医药,1999,(2):39-40.
   
  12 李锡久,梁虹,马翔,等.消积灵治疗小儿积滞.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4):26.
   
  13 余惠华.捏脊、刺四缝加中药治疗小儿积滞100例.新中医,1998,30(11):21-22.
   
  14 乔学军.针灸在小儿积滞证的应用.湖南中医药学刊,1998,13(3):32.
   
  15 陈永丰.揪痧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5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2):28.
   
  16 谢军军.大黄为主救治小儿急症举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2):122-123.
   
  17 符虹.辛开苦降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综合征34例.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1.

  18 陆远.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慢性腹痛36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8,4:14.

  19 陆远,顾乃龙.积滞腹痛糖浆治疗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论坛,2003,44-45.
    

  作者单位:830000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830000新疆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

作者: 陆远 高萍 张瑞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