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综述

免疫因素与反复性自然流产的关系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本文对引起反复性自然流产(RSA)的主要原因———各种免疫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人白细胞抗原(HCA)、心磷脂、抗精子抗体、抗核抗体、滋养层细胞抗原以及T淋巴细胞凋亡与RSA的关系。关键词反复性自然流产免疫反复性自然流产(recurrentorrepetitivespontaneousaborˉtion,RSA)或习惯性流产(habitual......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对引起反复性自然流产(RSA)的主要原因———各种免疫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人白细胞抗原(HCA)、心磷脂、抗精子抗体、抗核抗体、滋养层细胞抗原以及T淋巴细胞凋亡与RSA的关系。

  关键词 反复性自然流产 免疫
     
  反复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or repetitive spontaneous aborˉtion,RSA)或习惯性流产(habitual a
bortion)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包括3次)。传统观念认为,本病的发生率为1%左右,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实际发病率达到3%~5%。
   
  目前认为,引起RSA因素至少有下述7项,即:(1)免疫因素;(2)内分泌因素;(3)女性子宫畸形或病变(如子宫肌瘤)因素;(4)遗传因素;(5)感染因素;(6)男方因素;(7)原因不明性RSA(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其中,免疫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约占RSA发病率的40%)。因此,在RSA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1~14]  。
   
  本文就免疫学相关内容与RSA的关系作一综述。

  1 人白细胞抗原与RSA
   
  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n,HLA),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n,MHA)是由一群密切连锁的基因群表达的抗原。这个基因群名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小鼠的MHC称作H-Z,大鼠则命名为RT-1,其它不同动物也有不同的命名。人的MHC,即产生HLA的基因,是人类最复杂的基因群体。它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Mb,共有224个基因座位,可分为3个区,即HLA-Ⅰ、HLA-Ⅱ、HLA-Ⅲ基因区。每区再分为若干个基因座。其中HLA-Ⅱ区分为HLA-DP、HLA-DQ、HLA-DR、HLA-DM及HLA-DO等。人们发现有一致死基因可能与HLA-DR基因连锁。当DR基因为纯合子(DR为成对基因)时,致死基因也成为纯合子,能高效表达致死因子,引起早期流产。这是RSA的基因结构基础。另一方面,正常妊娠时,HLA-DR能表达一种抗体性蛋白因子。这种因子能强烈地攻击着床的胚胎。但是,因为夫妇双方的HLA-DR抗原相容性低,孕妇又能产生一种抗HLA-DR抗体的抗体,该抗体能阻止HLA-DR抗体对胚胎的攻击作用,所以称为封闭性抗体(blocking antibody)。研究表明,RSA夫妇往往HLA-DR的抗原相容性高,不易产生抗HLA-DR抗体的抗体,封闭不了DR抗体对胚胎免疫应答性攻击作用,导致流产。

  2 心磷脂与RSA
   
  心磷脂是一种红细胞膜双层脂类分子内侧的膜磷脂。在心肌、子宫细胞的细胞内侧,含量较丰富。该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15,16]  。但在正常情况下,因其位置较隐蔽,逃逸了免疫系统的应答,机体基本上没有该抗体产生。RSA的妇女子宫细胞膜上的心磷脂,不知何故会暴露到细胞表面,使免疫系统“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它们,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抗这种分子的抗体,称为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ˉolipin antibody,ACA)。ACA是一种强烈的凝血活性物质,也可直接影响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和蛋白激酶C的活化。最终导致胎盘血管内血栓,胚盘组织梗死。胎儿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短缺,胎儿死亡,流产发生。有10%~20%的RSA孕妇血中ACA为阳性。

  3 抗精子抗体与RSA
   
  有一半左右的RSA妇女抗精子抗体为阳性。男性不育者体内也能产生这种抗体,即自身免疫性抗精子抗体。这种抗体还有一个特点是会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同步增加,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当这种抗体存在时,精子到达输卵管时便会与其结合或者与受精卵结合。不管哪一种,胚胎发育的后续过程便难以继续。抗精子抗体还能损伤滋养层细胞,也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被抗精子抗体激活的巨噬细胞会主动攻击配子的胚胎,再也不能“和平共处” [17,18]  。

  4 抗核抗体与RSA
   
  细胞核是细胞的指挥中心。正常人绝大部分是不会产生或只产生微量的抗核内组份的抗体。少数人因为具有遗传易感体质的原因,则会产生高出常人水平数倍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引起临床疾病。典型代表如Sysl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有该病的人,SRA的发病率非常高。当然,反过来说,并不是SRA的妇女都表现SLA症状。
   
  抗核抗体可以直接损害胎盘组织,具体表现形式是胚胎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抵抗力下降,难以维持胎儿的正常发育。强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此病有治疗效果。除了抗核抗体对胎盘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外,其它几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由抗核抗体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能明显增大RSA风险率。
   
  前些年,人们还发现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妇女,RSA发病率高达18%,其机制不明。

  5 滋养层细胞抗原与RSA
   
  研究显示,合体滋养层细胞的表面不表达HLA,但存在一种独特的抗原,称滋养层抗原(TA)。由于该抗原的抗血清能与淋巴细胞发生交叉反应,故命名为滋养层—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抗原(trophoblast-lymphocyte cross reaction antiˉgen,TLX)。TLX(实为抗TA的血清蛋白)在功能上能诱导母体产生封闭抗体。该抗体可与TA结合,使其不能刺激母体形成免疫反应过程。RSA妇女,往往其TLX与配偶相似,难以启动封闭性抗体形成机制,结果是母体排斥胎儿,出现流产 [19]  。
   
  6 T淋巴细胞凋亡与RSA
   
  最近有报道指出,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含有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酶IV(C-IV)或纤联蛋白(fibronectin)中培养时,RSA妇女T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因为这些T淋巴细胞是培养在含有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基础上进行凋亡的,所以称之为细胞外基质依赖性T淋巴细胞凋亡(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dependent apoptosis of T-cell) [20]  。这个实验提示,治疗某些RSA患者,可通过提高T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来起作用。
   
  综上所述,免疫因素与RSA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临床上应在弄清具体是哪一种(或一种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再开展针对性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Varla-Leftherioti M.J Reprod Immunol,2004,64(1-2):19-27.

  2 Hviid TV Hylenius S.Lindhard A,et al.Tissue Antigan,2004,62(1):66-69.
   
  3 Pandey MK,Thakur S,Agrawal S.Arch Gynecol Obstet,2004,269(3):161-172.
   
  4 Szpakowski A,Malinowski A,Cieslask J,et al.Ginekol Pol,2003,74(4):288-296.
   
  5 Jablonowska B,Palfi M,Matthiesen L,et al.Am J Reprod Immunol,2002,48(5):312-318.

  6 Hviid TV,Hylenius S,Hoegh AM,et al.Tissue Antigan,2002,60(2):122-132.
   
  7 Li S,Ji B,Chu R.Zhonghua Yan Ke Za Zhi,2001,37(4):263-266.

  8 Lokki ML,Laitinen T.Front Bioci,2001,1:6:E19-23(Review).
   
  9 Pfeiiffer KA,Fimmers R,Engeles G,et al.Am J Reprod Immunol,2000,7(4):373-378.
   
  10 Ramhorst R Agriello E.Zittermann S et al.Am J Reprod Immunol,2000,44(3):129-135.
   
  11 Zhang K,Zhang X,Chu R.Zhonghua Yan Ke Za Zhi,1997,33(6):453-456.
   
  12 Prigoshin N,Tambutti ML,Redal MA,et al.J Immunol Mehtods,2000,13:233;131-140.
   
  13 Prigoshin N,Tambutti ML,Redal MA,et al.J Reprod Immunol,1999,44(1-2):41-54.
   
  14 Fan L,Zhang X,Xu L,et al.Transplant Proc,1999,31(4):1854-1856.
   
  15 Heilmann LV,Tempelhoff GF,Kuse S.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1,120(10):493-502.
   
  16 Trplett DA.Thromb Haemost,1995,74(1):329-337(Review).
   
  17 Berschinger HJ,Asa CS,Call PP,et al.J Reprod Fertil Suppl,2001,57:275-283.
   
  18 Wang J,Liu Z,Lu X,et al.Zhonghua Yi Xue Yi chuan Xue Za Zhi,2000,17(4):259-261.
   
  19 Bellingard V,Hedon,Beliaou JF,et al.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1995,60(1):53-60.
   
  20 Magorzta J.Monika K,Wodzimierz B,et al.Am J Reprod Immunol,2004,51(2):150-156.

  作者单位:214431江苏江阴总装备部第二十三基地试验技术部卫生所

作者: 沈小红 周婕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