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3期预防医学

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

来源:INTERNET
摘要:经常、适度的运动可以保持身体良好的功能状态,延年益寿。激烈、过量的运动却有一定危害。笔者就剧烈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和体育锻炼的潜在益处以及预防消化道疾病的作用和机制等做一概述。1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体育运动,指的是短时效(数分钟或数小时)的骨骼肌的主动活动,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

点击显示 收起

    经常、适度的运动可以保持身体良好的功能状态,延年益寿;激烈、过量的运动却有一定危害。笔者就剧烈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和体育锻炼的潜在益处以及预防消化道疾病的作用和机制等做一概述。

  1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体育运动,指的是短时效(数分钟或数小时)的骨骼肌的主动活动,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和肝功能损害等。在长跑等剧烈活动时,恶心、烧心、腹泻和消化道出血十分常见。这些症状一般是短暂的,其迫使运动员降低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达到保护器官免受严重损害的目的。有时这些症状表现得非常严重,以致限制体育运动。运动中,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为20%~50%,此与患者年龄、性别、食谱和运动方式、强度、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类型、调查方法等有关。大部分胃肠道症状并不妨碍运动员的健康,但有时会引起较严重的后果如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出血是隐匿和短暂的,但也可发生急性大量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导致缺铁性贫血。适当的食谱(如足够的果汁)有时可以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避免服用大量的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有一定作用。运动亦可导致肝功能损害。但是,受过长期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肝体积增大,可有效代偿增加的能量消耗,因此不引起肝损害,也无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异常升高。由此说明除了超量运动,长期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并不会导致严重肝损害。运动导致胃肠道症状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胃肠道血流减少、胃肠道动力增加、机械性撞击增多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改变等有关。
   
  1.1 胃肠道血流减少 局部缺血是运动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机制。运动时,胃肠道所需的血流首先供给了皮肤和骨骼肌。在最大运动强度时,内脏血流量可减少80%。胃肠道血流减少虽是短暂的,运动后仍能发现粪α1抗胰蛋白酶和溶菌酶含量的增加,表明炎症反应导致了局部黏膜损害。运动员短暂运动后胃至大肠的组织均有缺血性损害。剧烈的体育运动还可引起体温升高、脱水、缺氧、血粘度变化等,可进一步导致严重缺血。
   
  1.2 胃肠道动力和胆盐代谢改变 胃内液体和固体的排空在低强度运动时无改变或略加速,超过最大氧耗的70%时,胃排空明显延缓。运动对胃排空的长期影响观察结果不一致:Carrio等认为跑步可使基础胃排空加快,Rehrer等则认为两者无关联。Resende等观察了12名长期不活动的患者经过12周按摩和体育活动(每周5天,每天1次),其胃肠运送时间并无显著改变。运动对口腔-盲肠运送时间的影响报道不一。Harris等认为高强度体育运动后和高能量摄入后,口腔-盲肠运送时间加快。有氧运动时胆囊排出轻度增加。有资料表明,27例肥胖女患者运动后(每周5次,每次45min的轻快行走)餐后胆囊排出显著增加,但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体育运动对胆盐代谢的影响仅限于动物实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增加胆盐分泌,这种改变可能缘于运动导致的食欲亢进。另外,体育运动对人类二次胆酸的形成和吸收有影响。肥胖者经过低热量饮食和渐进体育运动,二次胆酸和初次胆酸比率下降。Sutherland等发现男性长跑者的总粪胆酸浓度较不运动者明显下降,而两者的胆酸分泌并无差异,低粪胆酸浓度可能与跑步者纤维摄入增加及粪便量增多有关。
   
  1.3 机械性碰撞 增加跑步中胃肠道症状的发生频率,较其他耐力体育活动(如骑自行车和游泳)增加两倍,这主要因为跑步导致身体的机械性震荡较其他运动多。
   
  1.4 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改变 运动时胃肠功能相关激素的血浆浓度与静息时明显不同,如: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促胰液素、胰多肽、胰高血糖素、内啡肽和前列腺素等。但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尚待研究。适度的体育活动可通过活化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调节细胞因子而对免疫功能起保护作用。高强度的运动可引起短暂的自然杀伤细胞减少,产生自由基,增加感染的危险性。适度的体育活动对运动员和胃肠道疾病患者均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2 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
    
  体育锻炼则指长时效(数天,数星期,数月或数年)的骨骼肌主动活动。体育锻炼对预防消化道肿瘤、胆石症、胃肠道出血、炎症性肠病、憩室病、便秘等发生具有潜在益处。

  2.1 消化道肿瘤 大量证据表明体育锻炼可降低发生消化道肿瘤的危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和女性,大肠癌的发病率要低50%。剂量-反应相关性研究分析表明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更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体育锻炼类型与预防大肠癌的关系还不清楚。体育锻炼加速肠道运送,减少肠粘膜与致癌物的接触。如果肠道运送时间延长,由于二次胆酸分泌降低或粪中短链脂肪酸增加,致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另外,体育锻炼可影响其他诱发大肠癌的因素如免疫功能和胰岛素、前列腺素、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
   
  2.2 胆石症 体育锻炼是胆石症发生的保护因素。两个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参加锻炼者发生胆石症的相对危险性降低,体育锻炼与防止胆石症的发生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体育锻炼影响胆石症发生的机制可能为减少胆固醇分泌、促进胆囊和肠管运动等。此外,体育锻炼还可影响与胆固醇性胆石症形成有关的因素如葡萄糖耐量、血清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缩胆囊素分泌等。
   
  2.3 胃肠道出血 体育锻炼能减少胃肠道出血。Pahor等对8205名年长者进行3年随访,体育锻炼分为步行、园艺劳动和强体育锻炼(可导致出汗)3种,结果发现:每周至少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受试者,其胃肠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性较低。
   
  2.4 消化性溃疡 体育锻炼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强体力劳动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较高,但体育锻炼与消化性溃疡发生与否无关。Katschinski等认为体育锻炼可改善溃疡部位的微循环,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2.5 炎症性肠病 体育锻炼可减少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Sonnenberg对12014名不同职业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从事较少体力活动职业的人,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较高。Persson等对克罗恩病的研究结果与Sonnenberg相似。每周和每日锻炼者克罗恩病的相对危险性分别是0.6和0.5。这可能是体育锻炼减低了应激反应及导致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改变之故。对肌肉瘦弱、易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提倡体育锻炼。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因肌肉萎缩,已存在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因此体育锻炼尤为重要。
   
  2.6 憩室病 体育锻炼能降低发生憩室病的危险性。从事低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憩室病发病率较高。Aldoori等通过对47678名美国男性的前瞻性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几乎各种体育锻炼均降低症状性憩室病的相对危险性。与强体育锻炼比较,轻体育锻炼降低更明显,这可能与轻度体育锻炼时激素通过血管和机械等因素增加结肠运动有关。2.7 便秘 体育锻炼可减少便秘发生。跑步运动者排便形式正常:粪便不干结,排便频率较高,粪便较重。体育锻炼结合粗纤维摄入可改善排便形式,减少泻药用量。体育锻炼时结肠动力增加,胃肠道机械撞击增多,腹肌收缩致结肠压力增加,增加能量消耗后纤维摄入增多,这些均可减少便秘发生。
    
  3 结论
    
  剧烈的运动可导致胃肠道损伤并出现消化道症状。体育锻炼的强度相对较低,对胃肠道功能有保护作用。体育锻炼可提高食欲,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益于疾病治疗。无论对于健康人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选择适当、适度的体育锻炼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435000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

作者: 石碧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