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5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

来源:INTERNET
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面瘫”。治疗面瘫的主法较多,但有些病人疗效甚微。3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2治疗方法1。...

点击显示 收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面瘫”。治疗面瘫的主法较多,但有些病人疗效甚微。3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治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其中年龄最小8岁,最大66岁,病程3个月以内14例,3个月以上26例;发病次数第一次发病16例,第二次发病2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用水针穴位注射 即采用维生素B 12 穴位注射,每穴0.1ml,取穴如下阳白、巨、地仓、下关、翳风、合谷均取患侧,每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天。
   
  1.2.2 中药治疗 明天麻10g(打碎),全蝎10g(冲),炙僵蚕10g,生甘草6g,羌活10g,蔓荆子15g,大川芎15g,白附子12g,防风10g,白蒺藜15g,蜈蚣2条,钩藤12g,地龙15g,白芥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禁忌:辣、烟酒。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均能完全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部分面肌功能未恢复。无效:面瘫症状无改善,表情肌无自主运动。
   
  2.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愈16例,2个疗程治愈12例,共治愈28例占70%,好转9例占22.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4岁。2000年10月20日就诊。病人于2个月前劳累在外休息后即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次日出现左眼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额纹不能抬起,经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诊时仍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不全;舌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面瘫(风寒侵袭、经络受阻)。治疗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水针注射,地仓、阳白、巨、下关、翳风、合谷,均取患侧,每次0.1ml,每日1次,连用10次。中药:天麻10g,全蝎10g,生甘草6g,羌活10g,蔓荆子10g,大川芎15g,全当归20g,白附子10g,防风12g,白蒺藜15g,蜈蚣2条,钩藤12g,地龙15g,白芥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10天,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
    
  4 体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使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而致病,产生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祖国医学称之“口眼歪斜”、“面瘫”等。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衰血少,营卫不周,腠理疏松,脉络空虚,加之起居不慎,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且常逗留于面部;浸淫肌肤,入经中络以致面部阳明、少阳之络阻滞不畅,气血运行迟涩,痹阻经络,经络瘀滞则经筋肌肉失养,颊筋缓而不用,弛纵不收而成僻,故而治疗上以补气血,通经络为原则,选穴以面部阳明、少阳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散瘀通经活络直捣病所,气血畅顺,营卫和调,脉络充盈,肌肉经筋得到充足的滋养,颊筋自利,僻则消。
   
  维生素B 12 穴位注射,营养面部神经,消除局部水肿有利于面肌功能恢复,同时应用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之中药扶正祛邪,从而使面瘫恢复。
   

  作者单位:250121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卫生院

作者: 庞海英 刘士安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