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7期检验与临床

基层医院X射线的卫生防护

来源:INTERNET
摘要:X射线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885年发现的,它除了具有电磁波的共同属性外,由于其能量大、波长短,它还具有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感光作用、着色作用和生物效应特性等特性。X射线发现后首先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第二年就提出了用于治疗的设想,使X射线诊断和治疗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X射线成像技术与后来发展......

点击显示 收起

    X射线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885年发现的,它除了具有电磁波的共同属性外,由于其能量大、波长短,它还具有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感光作用、着色作用和生物效应特性等特性。X射线发现后首先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第二年就提出了用于治疗的设想,使X射线诊断和治疗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X射线成像技术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成像、X-CT、磁共振成像、热成像、介入性放射学和内镜等技术共同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崭新领域,X射线的发现可谓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但是,X射线射入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损害的程度随吸收剂量的多少和机体内细胞的种类而定。本文就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和防护以及X射线辐射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减少和避免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使其发挥更好效能。

  1 X射线的防护监测
    
  1.1 监测规范 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1.2 监测仪器 BH-3130型X、γ剂量仪;FJ-347A型X、γ剂量仪。
   
  1.3 评价依据 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1.4 基本情况:2004年11月~2005年1月,我们对辖区内县、乡级医院的33台X射线装置工作场所放射卫生防护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对照标准,结果为:(1)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达不到国家技术标准要求的有27台,占81.82%;(2)受检者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值的有19台,占57.58%;(3)透视防护区测平面空气比释动能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值的有22台,占66.67%。

  2 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及防护
    
  2.1 常规透视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中对医用X射线诊断防护安全操作提出了如下要求:“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当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放射诊断检查,都以摄影为主、透视为辅,有的国家规定不准做X射线透视检查。这样既可降低被检查者的受照剂量,又有利于提高诊断质量。目前,我国的胸透使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美国、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淘汰胸透检查,在为数不多的使用国家中,英国的使用频率也仅为0.2%,而我国则高达61.8%。生活中明显滥用X射线检查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升学检查、新兵入队检查、从业人员体检和单位职工体检等,没有一项能离开了X线胸透。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实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X射线诊断的筛选性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但在我国,“胸透”已经成为了体检的“保留节目”,而这种做法在国外早已被摒弃。
   
  2.2 解决X射线应用中的不合理现象 在X射线诊断检查的合理应用方面,由于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宣传,许多人不了解其实际意义,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2.1 有些患者、特别是农民看病,不了解X射线检查的适应证,一直相信除非能“照X光”,否则医生的检查总是不够完善的;有的患者总希望用高级X射线设备、复杂的X线检查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算放心。因此,病人常常主动向医生提出X线检查的要求。有的患者认为医生给他透视的时间长,是对其关心和负责的表现。遇有上述情况,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需要慎重地进行正当化分析,对缺乏X线检查适应证者,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而不应当简单地满足患者的要求,使患者受到不必要的X线照射。
   
  2.2.2 有些医院,特别是县乡级医院,在进行经济管理时给临床科室和放射科规定一定的经济收入指标,超额完成者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就容易迫使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为了完成所规定的经济指标而忽视正当化的分析判断,从而增加一些不必要的X线检查。
   
  2.2.3 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性X线检查。如病人逐级转院,各级医院都要重复做同样的X线检查;有些患慢性肺部疾病的病人,接受较频繁的X线透视检查;在B超检查即可明确诊断的胆石症,还要做胆囊造影确诊等。上述这些不必要的重复性X线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受照射剂量,应尽量避免。
   
  2.2.4 不必要的常规胸部透视检查,如住院病人、门诊病人、病人手术前以及各种健康检查常规胸透等。目前,从幼儿入托、中小学生升学、新兵体检以及各种职业人员健康检查等均常规进行胸透,以上这些常规胸部透视都不是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选择性地进行X线检查。因此,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结果使X线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如临床胸部透视的阳性检出率仅20%左右,各种健康检查胸透的阳性检出率还不到千分之一,大量被检查者未能从X线检查中得到收益,反而增加了X线检查的潜在性危险,使放射科医生做了大量的对被检查者、对自己有害无益的工作,也浪费了卫生资源。
   
  2.3 工作人员防护 对于县乡级放射科从事专职X射线工作的人员,防护条件不完善,因此必须注意各种防护设施的设置和防护制度的制订、实施和检查。对此,我国《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所受职业照射应遵从实践的正当性和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并不应超过下述剂量限值:(1)连续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为20mSV;(2)任何1年中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3)1年中眼晶状体所受的当量剂量应小于15mSV;(4)一年中手、脚及皮肤所受的当量剂量应小于500mSV。对于基层医院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法律、法规及防护标准的学习,医院要认真贯彻实施《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法规。
   
  2.4 被检查者的防护 被检查者的防护问题,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医疗辐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我国《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中规定:“进行X射线检查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的辐射敏感器官(如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等)采取适当的屏蔽保护”。另外,由于儿童和孕妇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因此,在对儿童和孕妇进行X射线检查时,临床医生要认真进行正当化分析,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证,并对敏感部位进行屏蔽保护。
   
  2.5 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中的要求
   
  2.5.1 医务人员在开机工作时,一定要示牌告知,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在机房周围停留。施行X射线检查时应注意候诊受检者的防护,摄影中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透视时拟同时进入机房候诊的受检者要适当安置,并有相应屏蔽防护措施。
   
  2.5.2 患者接受X线各项检查,1周内最好不要超过1次。

  2.5.3 医师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力争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
   
  2.5.4 X射线机房的设置,必须达到“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的技术要求”,使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毗邻房间和上下楼层房间的工作人员与公众成员的受照射剂量 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并保障周围环境的安全。

  3 X射线辐射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
    
  3.1 以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头昏、头痛、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多汗和心悸等;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牙龈易出血,但无明显皮肤出血点及瘀斑;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和关节酸痛等。
   
  3.2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手部最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养障碍,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及时处理。
   
  3.3 造血系统是对放射最敏感的器官,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且早期骨髓变化,是早期发现最客观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通过动态观察的自身对照更是放射工作者健康的监护手段,至于白细胞形态改变因既非特异且目前国内尚缺乏大量正常值资料,不能作为慢性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诊断依据。
   
  3.4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既是直接观察外界因素对人类细胞染色体影响的最适宜的方法,又是作为辐射危害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在对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的放射工作者进行定期医学观察时,染色体畸变往往比临床或者其它检查指标的改变较早出现。染色单体畸变的出现只能作为慢性小剂量辐射效应的参考,不作评价指标,但染色体畸变分析对个体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诊断具有综合评价实际意义,是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对X射线的不合理应用以及防护设施的不完善,使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公众等严重受到X射线损害的潜在危险。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有关X射线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不断提高X射线诊断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广泛宣传X射线合理使用方面的知识,使医生及公众都能正确认识X射线应用的两面性,真正做到广泛而又合理地应用X射线诊断治疗技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561000贵州安顺,安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科

作者: 董天国 王筑丽 2005-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